這篇文章講的是交東的一位歷史人物,他叫杜宗嶽,生活在清代中期,出生於登州州府山縣,是聚仁人,曾在縣外擔任過縣長,名聲不錯。
在福山地區,杜姓是乙個比較常見的姓氏。 2024年,福山區杜姓戶約600戶,分布在多個村,其中城北的延長村和張各莊鎮的杜家屋村比較典型。 而本文的主人公杜宗嶽,就是來自延長村。
關於杜宗嶽的原產地資訊,**版《福山縣志》前後記載存在差異。 科舉榜上的注釋是:“杜宗嶽,胡家島社揚昌村人。 在人物傳記中,寫著:“杜宗月,古玉字,是湖道社永福源村人。 “延長和永福源兩個村子相距不遠,有時難免混淆。 在現代編纂的《福山區地名錄》中,杜宗嶽被認定為延長村人。
燕昌杜家族雖然在科舉上的名氣不如王、謝等傳統福山家族,但也培養了一批人物。 在杜宗嶽之前,有族人以貢生的身份進入政府。 在杜宗月之後,還有其他的人和貢品。
據記載,杜宗月由嘉慶武陰支部(23年,2024年)撫養長大。 雖然後來沒有考上金石考試,但還是得到了當官的機會。 道光十三年,任陝西省利泉縣(今陝西省咸陽市利泉縣)縣長,常年在當地任職。
據《**利泉縣志》記載,杜宗嶽曾兩次擔任縣長,第一次是道光十三年(2024年),道光二十二年(2024年)病逝。 後來,在道光二十八年(2024年),他被恢復為地方官。 他在當地服務了10多年。
在任期間,杜宗嶽兢兢業業,兢兢業業,史稱“利國更利,李國人民感恩”,還被陝西、甘肅巡撫召見,詢問治國施政政策。 而且他也不怯場,當場寫了上千字,給老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福山縣後,杜宗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善行上。 據記載,他曾捐出數千兩銀子,為鄉鎮設立“義倉”,每次發生饑荒時,他都會開設乙個倉庫幫助鄰居。 此外,他還向福山縣賓陽書院捐贈了許多書籍。 (注:據《福山區志》記載,清乾隆十一年,縣長李景邦捐資,倡導當地士紳捐錢,在城北門外建立賓陽書院。 )
而做完這些好事之後,杜宗嶽的口袋裡也就一無所有了。 當時,官場上有一句俗語,“清知府三年,雪花十萬銀”,雖然縣級較低,但灰收入空間不小。 杜宗嶽執政十幾年,只積攢了1000多兩銀子,因此被廣泛認為是清朝官員。 《福山縣志》稱讚他:“除了慈善捐款,恩小冉,他的廉潔可想而知。 ”
也正是因為這些良好的行為,杜宗嶽的名號和官職雖然在清代福山郡的人物中並不顯赫,但在縣志中卻依然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