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年來,廣州圍繞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戰略和任務需求,結合全市重點產業布局,推進了一批戰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擁有近80家新型研發機構,連續7年位居全省第一。 一人為研究生入學考試加油
新型科研機構是隨著我國科技進步、產業轉型公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而應運而生的新生事物,是致力於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現已成為推動全市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產業轉型公升級。作為其“生命線”,技術供給能力堪稱新型研發機構的基礎和生存之本。
1. 什麼是新型研發機構?
業界用“四嫌”來形容有別於傳統科研院所單位的新型研發機構它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機構,不完全像企業,不完全像公共機構。
與傳統科研機構相比,新型研發機構的“新穎性”還體現在體制機制上: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體制現代化、執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
這些特點決定了新研發機構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面向市場、服務行業的創新目標,圍繞實際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逐步成為集聚高階創新資源、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平台。
2. 被認定為新型研發機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新型研發機構是圍繞科技創新需求,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研發服務、成果轉化,構建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執行市場化機制、用人機制靈活的獨立法人實體,可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 事業單位和企業依法從事科技工作。
3. 當前新研發機構發展面臨的困境
標準化開發體系尚未完善,制約了新型研發機構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我國創新體系中新型研發機構定位不明確,部分省份在研發條件和業務發展方向方面申請條件低或模糊,缺乏統一的國家監測管理平台,地區間缺乏資訊共享,導致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質量參差不齊, 重複建設,功能重疊,新興產業在鄰近地區高度集中。
成果轉化率低,影響新研發機構的運營效率
由於缺乏與當地企業和產業的深度融合,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配套條件不足,導致新型研發機構的研發成果因市場需求不足而難以有效轉化,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創新資源在創新過程中沒有得到反哺。
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制約了新型研發機構競爭力的提公升
一方面,單一機構研發人員規模有限,尤其是戰略科學家短缺; 另一方面,人才引進、培養、激勵等方面的制度障礙依然存在,就業和薪酬體系仍受傳統事業單位制度的制約,人才活力釋放不夠。
自我“造血”能力不強,阻礙了新型研發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機構內部協商機制和決策位置落實不到位,影響成果轉化和研發服務的核心業務,導致機構收入不足; 許多中小型新型研發機構長期依賴金融投資,總體上沒有探索出有效的市場導向可持續盈利模式,制約了可持續發展。
四、提高新型研發機構質量和效率的對策與建議
優化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發展
明確新型研發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落實新型研發機構在專案承諾、人才引進、建設用地等方面享受國有科研機構待遇的政策; 二是要縮小申請認定條件,適當提高施工門檻,避免申報認定條件寬泛低; 最後,要加強統籌協調,探索出台國家統一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指導意見。
加速成果轉化,提公升運營效率
圍繞產業需求開展研發活動,建立“全鏈條孵化”機制,加快成果成熟程序,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設立新的研發機構進行研發和孵化的產業化,有針對性地投入成果產業化,促進成果“成熟”。
引進和培養頂尖人才,塑造核心競爭力
要大力引進和培養戰略科學家,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重大人才專案的疊加效應,著力引進和培養國內外優秀科學家。 同時,創新引進培養模式,深入落實人才招聘自主、薪酬激勵績效、企業收入分配的招聘機制,實行全職用工與靈活用工相結合。
加強“自我造血”,促進可持續發展
一是公司化運營模式,支援新型研發機構探索“人才團隊+地方國有資產+社會資本”等多元化投資模式; 二是激勵機制市場化,探索實施研發風險與經濟利益“雙聯動”的激勵機制,形成持續有效的長期激勵機制; 三是堅持研發面向產業化,支援新型研發機構承擔“揭開領軍人物”專案,引進職業經理人和選拔專業運營團隊,努力提公升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
加強監測評價,引導內涵發展
一是建立動態監控體系,構建涵蓋技術、人才、成果、產品、市場的情報源體系; 二是建立市場化評價機制,重點關注“研發能力、人才隊伍、試點平台、孵化產出、風險投資”等指標; 三是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上述考核結果開展競爭性撥款和績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