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製造業的鐘總。 近十年來,我國模具製造技術有了質的飛躍,模具行業從小到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模具製造強國,堪稱中國模具的第一次騰飛。
隨著中國龍頭企業的發展,自主品牌向中高階進軍,以及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市場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們從低端模具走向高階模具,從模具國向模具強國邁進,實現中國模具的第二次騰飛。 如何實現由低到高、由大到強的轉變,如何實現中國模具的第二次飛躍,是每乙個中國模具廠、每乙個中國模具人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目前,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南韓、義大利六大模具生產企業的模具產值在世界上佔據絕對地位,我國模具產值居世界第一。 我國模具工業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模具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近十年來,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模具生產國。 在大多數領域,中國模具都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 但在高階模具方面,我們仍然不得不嚴重依賴進口。 總體來看,我國模具水平仍以中低檔為主。
中國模具廠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起初,中國沒有專業的模具廠,但在五六十年代,隨著汽車工廠的建立,逐步建立了附屬於主機廠的工具廠,這些工廠基本上是參照蘇聯模式建立的大型齊全的工具廠。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這些工具廠逐漸變成了模具廠。 比如北汽,60年代叫北汽工具分公司,80年代成立北京吉普,叫工具車間。 主要生產量具、切削工具、沖壓模具、鍛造模具、鑄造模具芯盒、壓鑄模具、注塑模具、橡膠模具及各種夾具,在90年代末逐漸轉變為沖壓模具廠。
90年代以來,民營模具廠興起,大量數控工具機的引進,CAD、CAE、CAM的逐步實施,模具行業蓬勃發展,我國已成為模具製造大國。 但這些工廠主要生產低端模具,中高階模具稀缺,市場競爭激烈。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專業、更精緻呢?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我們的大而全或小而完整的生產模式,我們的模具生產沒有專門的分工或專門的分工是不夠的。
目前,中國約有30,000家模具製造廠,其中約5%為中國國有企業,10%為合資企業,85%為民營企業。 現有員工約100萬人,企業約5000家,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 2024年模具總產值約1700億元,自用模具產值約400億元,合計達2100億元,模具人均產值約21萬元。 據中國模具協會統計,2024年82家重點企業統計,這些企業2024年總產值為90億元,員工總數2.68萬人,人均產值約33人50,000元。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模具的人均產值較低。 日本模具人均產值120萬元,美國模具人均產值127萬元,德國模具人均產值200萬元。 這說明我們的模具附加值低,效率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生產不夠專業。 我們的模具企業大而不強,寬而不專業,什麼都做,沒有專門的生產分工。 這導致我們的技術、質量和效率的緩慢改進。 因此,模具生產的專業化和集約化是模具企業提高技術、質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
隨著模具製造技術的不斷提高,未來模具的種類將越來越豐富。 任何乙個模具企業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技術,所以未來的模具製造業一定是乙個高度專業化的行業。
我們需要從現有的大而全、小而完整的模具製造模式逐步轉變為大而強、專業化、精細化的模具生產模式,形成以模具中心帶動一批小型模具廠和多道工序加工廠的專業化、集約化生產模式。 例如,側壁模具廠、門板模具廠、橫樑模具廠等,每個中心都有自己的專業重點。 市場細分的規則很多,可以根據不同的成型材料、模具型別,或內外面板、車身總成等進行分類。
這些現象表明,我國模具行業已經出現了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生產的趨勢。 讓我們推動這一趨勢。 一朵花不是春天,一千個紫色和一千個紅色是春天。 願中國模具園開出絢麗的花朵,每一朵小花都散發著芬芳、綠葉和生機。 中國模具專業化生產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只要我們堅持走下去,就一定會看到模具強國的曙光,這是幾代模具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