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尾祿豐市東部的一條小巷裡,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層樓房,樓上豎立著幾座大人物——祿豐市鄭子戲,就是祿豐市鄭子戲傳承保護中心,也是鐘曉林這十五年來最熟悉的地方。 是國家級名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 鐘曉琳,2024年出生,14歲進入正字劇行業,如今是劇團的骨幹。 對她來說,正字法是她從小到大的“民音”,也是她一生都會熱愛和傳承的文化遺產。 “正字法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我將用自己的方式,盡我所能,讓這部古老的戲曲不斷煥發青春和活力,讓正字法不斷走出去。 ”
今年5月,鐘曉琳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在獲獎者中,她是為數不多的“90後”之一。 作為一名年輕的歌劇演員,她今後將繼續熱愛歌劇事業,為弘揚和傳承正字法而不懈努力。
14歲那年,他進入了正字法行業,並因為熱愛而堅持了下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手柄是圓形的。 跑圈,準備,走......在祿豐市鄭子戲曲傳承保護中心一樓排練廳,記者見到了鐘曉琳。 此時,她正在認真地指導姐妹們修行。 在一群90後、00後的女孩中,鐘曉琳就像乙個“嚴老師”,幫小師妹們一一挑出她們的動作。 沒有戲服,她只穿著簡單的白色短袖,她爽朗利落,舉止盡顯出戲曲演員的優雅。
鐘曉琳從小就聽著正字法長大。 “小時候經常跟著奶奶去劇院,特別喜歡她們的服裝和髮飾,正字法的曲調也很特別,很吸引我。 “與正字法的真正關係是在2024年,當時陸豐鄭子話劇團公開招生,14歲的鐘曉琳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隨後,她前往廣東粵劇學校訓練和學習習戲曲基本功,假期期間,她前往陸豐鄭子話劇團練習唱歌和朗誦習正字法。
以前排練室裡沒有空調,夏天練練就像洗桑拿,但是沒辦法,你選擇了這一行,就要堅持下去。 每天反複習同樣的動作,有時候很無聊,學戲劇真的考驗乙個人的耐心和毅力。 鐘曉林告訴記者,和他同時進入這個行業的有29名學生,現在只剩下9名。 “我認為能夠堅持下去的人是真正對歌劇有感情的人,他們真的很喜歡它。 ”
傳承國家少有劇,需要更多年輕力量。
要刻畫乙個角色,每次站在舞台上,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不僅是動作,還有情感。 說起正字劇,鐘曉琳的眼睛總是閃閃發光。 如今,她是劇團的中堅力量,幾乎所有的演出都要由她來演。 “鄭子戲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我們會坐在一起,在觀眾席上會不自覺地談論鄭子戲,當人們問我是做什麼的,我會很自豪地說:唱鄭子戲。 ”
像鐘曉林這樣熱愛正字法的年輕人,但並不多。 和很多地方戲曲一樣,正字法也面臨著傳承的問題。 “世界第一劇團”,鐘曉林這樣形容他的陸豐正字劇團,因為這是這一流派中僅存的專業劇團。 如今,該劇團有60多名演職人員,疫情前每年演出200餘場。
如何讓正字法這一古老而罕見的戲劇繼續傳承下去,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是鐘曉琳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作為一名年輕演員,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每一部戲都唱好,每次站在舞台上,都要讓觀眾感受到正字法的魅力。 二是讓正字法走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正字法,尤其是年輕人。 鐘曉林告訴記者,目前,劇團已與汕尾市多所學校合作,包括小學、中學、職業院校等,定期開展“送戲到校園”活動,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戲曲的種子。
我的**老師彭美英今年80歲了,她一生致力於正字法的傳承,講道表演,寫書諺語。 我也想向**習學習,用我的方式為正字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鐘曉林說。
將正字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相結合。
近兩年來,鐘曉琳不斷探索鄭子戲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的結合,繁榮地方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起源於鄉村,作為陸豐市的非遺文化之一,正字法在思想精神和道德觀念上都非常好,有利於建設美麗而獨特的鄉村文明。 鐘曉林說。
前不久,陸豐鄉村文化市場的體驗在全省推廣。 早在2024年1月,首屆“鄉村文化市集”舉辦之初,鐘曉林就全程參與。 2024年3月,《文化集市》登上舞台,鐘曉琳參演歌劇處境喜劇《示範“引領”,文化集市“市場”》在廣東省“鄉村振興大賽”中,助力陸豐市奪得全省第一名。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鐘曉琳還積極參與了《祖仙阿姨》等《繁榮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原創劇目編排工作。
陸豐是革命老區,好故事好、素材多,要用地方戲曲藝術講好地方故事,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表達和呈現,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讓正字法與時俱進,一步乙個腳印走出去。 鐘曉林說。
文 記者 劉卓安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