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因為一句口號,位於山西省晉中市西陽縣的貧瘠小山村大寨,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集體農業的全國典範和富裕的村莊。
** 他去過大寨三次,郭沫若選擇這個地方作為他的最終目的地,許多外國領導人也來這裡向習學習和學習。
大寨之成功黨支部書記很多功勞。 他以大寨為起點,憑藉出色的領導才能和堅定的信念,一路晉公升為副總理。
60年後的今天,曾經輝煌的農業老大哥現在怎麼樣了?
01.農民丞相***和大寨
在歷史上,大寨是乙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地方,直到宋元時期,這裡駐紮著一小群官兵,逐漸散居。
這個位於太行山腳下的小村莊,就像傳說中的“愚公移山”一樣,是乙個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地方。
解放初期,全村只有800多畝土地,自然零散散,連最平坦的土地都不超過02英畝。
地里石頭多,本來就不肥沃,又因為地勢起伏太大,無法保住肥料,一場大雨就會沖走田裡肥沃的土壤,甚至沖走土壤,只留下光禿禿的石頭。
2024年,他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時,根基就這麼薄弱。
但中國人是一群能夠創造奇蹟的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人的力量。 書記將帶領一群勤勞的農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創造奇蹟。
為了解決土地不施肥的問題,陳書記和村民們一起努力,創造了一種叫做“海綿地”的土地。 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可以像海綿一樣緊緊抓住土壤的土地。
海綿場的理論並不難。 首先,用鐵鍬和鋤頭將不平坦的土地平整其次,用石頭建造了一塊高田最後是引水灌溉,勤施肥。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海綿場”的理論很容易理解,但要真正付諸實踐卻頗具挑戰性。
當時大寨村只有200多人,沒有好的農具,也沒有機械,所以全靠陳書記和村民們的一雙手和一把手鋤頭和鎬最後,將坡地變成梯田,貧瘠的土地變成肥沃的田地,工作量巨大,堪稱當代版的“愚公移山”。
從2024年到2024年,他們花了10年時間才完成獨具特色的“海綿梯田”改造,成熟的“海綿田”畝產可達七八百斤。
50年代末,大寨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有餘糧,賣給國家的糧食量遠遠超過其他村。
然而,2024年夏天的一場毀滅性洪水化為烏有,十年的辛勤工作付諸東流。
當時,公社的部分梯田被沖走,一部分損失殆盡,田間大部分莊稼被損失,成員的房屋被大雨嚴重破壞。
但天道無情,國家伸出援助之手,向大寨等災區發放了救災糧和救災資金。
但陳書記和大寨成員經過討論後決定:“.該州被拒絕提供救濟,向其他受災地區的人們提供的資源有限。
接下來,大寨全體員工齊心協力,趕在秋收前修繕梯田、補種莊稼、重建房屋。 最終,在災後一年,他們還是實現了糧食豐收,不僅保證了成員的口糧,還把24萬斤糧食交給了國家。
上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環境特別困難,大寨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離不開書記的領導和隊員們的團結拼搏。
2024年提出“農業大寨”的口號。在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總結了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從此,大寨精神成了”。集體農業合作社陣線的一面旗幟“,影響全國。
**書記由此成為時代的典範,他代表了共產黨員幹部的公正、務實和責任。 他的能力和精神得到了黨和人民的認可,由西陽縣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晉公升為副總理。
大寨是時代的典範,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新時代大寨該何去何從?
“鐵娘子”郭鳳蓮以及大寨的改革開放
在集體經濟時代,大寨被譽為農業的典範,然而,它的輝煌也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對國家大寨精神的過分讚美,人民群眾對大寨繁榮模式的期待,構成了沉重的包袱。
**,雖然他已經從大寨村事務中卸任,但已晉公升為副總理但他的身份依然是農民,依舊扛在肩上大寨精神的傳播和大村里經驗的教學責任。
然而,隨著時代的車輪向前滾動,集體制度的生產效率逐漸顯露出其侷限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明確了以“保產到戶”為核心的農業改革方向偉大翟氏精神的核心——集體合作,已經逐漸失去了在舞台上的主導作用。
更糟糕的是,大寨作為最後乙個實行成套生產到戶的村莊,陷入了經濟困境。
2024年,他要求辭去副總理職務,六年後,他在北京去世。 大寨的人們含淚把他帶回了他用了一生汗水和愛情的土地——大寨。
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但大寨的未來在於大寨人民認真打電話給他們的老領導郭鳳蓮。
郭鳳蓮,早在2024年就開始擔任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是天下得力助手。 雖然當時她還不到20歲,但她的毅力和努力超越了其他人。
為了激發村民們的熱情,她扛起瘦弱的肩膀上的140多斤石頭,每天來回無數次,堅持了十年這樣繁重的工作。
郭鳳蓮它不僅是最好的助手,也是大寨人中最重要的助手信任領導。 2024年,在大寨人民的強烈呼籲下,郭鳳蓮重新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
她面前有一項艱鉅的任務:大寨經濟形勢嚴峻,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村民們住在破舊的磚泥房子裡,衣服上有補丁。 郭鳳蓮看到這一切,心中充滿了苦惱和無奈。
但郭鳳蓮並沒有被打敗,她決定改變這一切,帶領大寨人民重拾繁榮之路。 然而,道路並不平坦。
村民們疑惑地說:“。郭書記,過去我們跟著集體去做全國的典範,是的現在它是乙個拖累你真丟人
郭鳳蓮也是一頭霧水,她想重拾大寨的榮耀。 但想了很久,她還是明白了大寨的問題:
他們的負擔太重了。 作為曾經的致富典範,全國的目光都集中在大寨身上,這讓大寨既不敢落後,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於是,郭鳳蓮做出了乙個重大決定:大寨需要甩掉包袱。
郭鳳蓮道:“。我們要出去了過去,它是乙個國家學習型村莊現在大寨要向全國學習特別是,向模範村習學習!
於是,郭鳳蓮拿出自己僅有的積蓄5000元,組織了一支130多人的隊伍,到外地學習習。 經過乙個多月的學習和習,他們得出了結論:
我們大寨之精神就是這樣一起苦功這樣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在計畫經濟時代大寨是集體農業的旗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大寨人還能走在前面。
回來後,郭鳳蓮開始使用領導大寨野開始使用第二次創業
他們成立了經濟發展公司,發展多元化產業,包括煤炭開發、秸稈織造廠、水泥廠等。
從農民到商人的轉變過程極其艱難,郭鳳蓮作為董事長,不僅要到處招商引資,還要到處推薦自己的商品。
鐵娘子還磨礪了她堅韌的荸薺,並培養了在商場裡玩得好的能力。 本來她沒有喝點滴,但後來一提到和她一起喝酒,她就害怕了。 郭鳳蓮還學會了上網,後來又引進了電子商務,把大寨的農產品賣到全國。
進入新世紀後考慮到青山綠水源遠流長,郭鳳蓮是對的大寨再次開展行業公升級轉型
關停重汙染重工業,重點發展旅遊業和新型農業建設虎頭山森林公園。融合大寨精神、**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等文化優勢,使旅遊業成為大寨的一大經濟支柱。
如今的大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集體經濟組織總產值達到26億元,集體經濟收入也增加到23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高達26萬元,其中不包括旅遊個人副業收入。
大寨的老人如今正享受著晚年,領取了豐厚的養老金,他們的孩子在家門口接受優質教育,年輕人不再背井離鄉,而是可以在家鄉過上富裕的生活。
時光荏苒,大寨也在變遷,“鐵娘子”郭鳳蓮的形象,也在歲月的洗禮中閃耀著新的光彩。 過去,她戴著草帽,肩上扛著平肩,在陽光下的身影令人難忘。
如今,郭鳳蓮的身份已經變為集團公司董事長,她以時髦的捲髮和淡妝給人看,在舉止中盡顯優雅和幹練。 儘管年事已高,但她的精神依然堅強,人們仍然習著向她請教公司的重大決策。
她的兩個孩子都是成功的企業家,身價超過1億。 他們都以大寨為榮,熱愛這片土地。 大兒子甚至捐資3000萬元,為家鄉建廟。
03.結語:不能拿歷史做賭注
郭鳳蓮常說:“人不能對歷史生氣。 “不管是過去的苦難還是輝煌,都只是歷史長河中洶湧澎湃的波濤洶湧,早已成為過去。
過去的光榮和榮譽雖然值得銘記,但如果放不下,就會成為今天的負擔,成為明天前進的障礙。
放下過去的輝煌,接受現在的平庸,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曉源正能量。
參考資料:我爺爺***陳春梅;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