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正面臨挑戰。 儘管他們一再宣稱要拯救“法國的尊嚴”,但全球反帝國主義和反殖民運動的浪潮使他們無法在西非保持存在。 在與西非國家發生數月的衝突後,馬克龍終於於12月22日撤出了尼日的最後一批法國軍隊。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持續了500多年的殖民時代的結束還有待觀察,特別是對於長期飽受貧困和戰爭困擾的西非國家來說,驅逐殖民者只是挑戰的開始。 尼日軍方22日證實,駐紮在尼日的最後一批約1500名法軍已撤出首都尼亞美。 在此之前,19日,法國***還宣布,由於尼日**的限制,法國**決定無限期關閉其駐尼日大使館。
有趣的是,據美聯社報道,21日,法國**馬克龍發表宣告稱,法國將繼續參與非洲薩赫勒地區事務,但方式不同,似乎並未受到此前未能從馬里、布吉納法索和尼日撤軍的影響。 薩赫勒是指橫跨整個非洲大陸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包括厄利垂亚、蘇丹、南蘇丹、查德、尼日、奈及利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塞內加爾和茅利塔尼亞等國家。 這些國家大多屬於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儘管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但人均GDP始終處於墊底,貧困程度超乎想象,戰爭、政變、種族滅絕等事件時有發生。雖然法國已經從尼日撤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將完全退出非洲薩赫勒地區的事務,只是他們將以不同的方式參與。
這些國家遭受的不幸源於數百年來被殖民主義者掠奪的事實,特別是在馬里和尼日等西非的貧窮和弱小的國家。 法國一直將西非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尤其是在二戰後失去阿爾及利亞和蘇伊士運河後,將殖民重點轉移到西非。 這裡民族眾多,宗教錯綜複雜,資源豐富,是原材料和商品傾銷的理想場所。 族群眾多,宗教複雜,容易挑起矛盾,加彭、尼日等資源豐富的國家擁有大量的鈾礦,無論是發展核能還是製造核**,鈾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據統計,法國每年從這些國家掠奪的鈾礦價值數十億美元。 因此,法國大力發展核能,完全是因為控制這些富鈾礦山的國家能夠以極低的價格獲得大量的核材料。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法國一直不願放手,即使被迫離開,馬克龍也堅持“繼續參與地區事務”。 由於法國在尼日等國的殖民統治長達126年,它在這些地區建立了深厚的根基。 在電力、交通、安全等問題上,這些國家短期內很難擺脫法國等大國的操縱。 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法國軍隊撤出,尼日仍然有一些美國、德國和義大利軍隊。 因此,在法國看來,尼日、馬里、布吉納法索等窮國弱國或許在短期內能夠建立獨立政權,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國家很難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轉,甚至***也很難完全保證。 尼日和其他西非國家很清楚這一事實,因此新的**很快宣布將接受俄羅斯作為新的安全夥伴。
值得注意的是,被俄羅斯國防部拉攏的華格納集團在馬里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這不僅是俄羅斯擴大在非洲影響力的基礎,也是對法國支援烏克蘭的反擊。 可以肯定的是,法國這個以高利貸帝國主義著稱的國家,不會輕易放棄其在西非的金礦殖民地。 接下來,法國將利用一切手段滲透和影響馬里、尼日等國政商界,也要對抗試圖擴大在非洲影響力的美國和俄羅斯。 然而,未來的結果很難預測,畢竟法國在殖民和控制這些國家方面過於殘暴,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 甚至連正常的外交交流都不可能,更不用說法國恢復殖民運動的機會了。 (法國已將軍事基地移交給尼日軍方)。
也許最大的好處在於法國隊的撤離,這將被其他非洲國家視為爭取獨立的絕佳機會,鼓勵他們永遠將西方殖民勢力趕出該國,掀起第二次獨立運動,建立乙個完全獨立和主權的國家。 馬克龍的讓步可能只是多公尺諾骨牌效應的開始,畢竟西方主導的舊秩序已經不受歡迎了。 當然,這個過程注定是具有挑戰性的。 法國之所以同意在這個時候撤軍,原因之一是因為俄烏衝突改變了地緣政治格局,中美之間的競爭也影響了全球局勢。 法國的暫時收縮是為了自我保護,一旦壓力略有緩解,這些殖民者仍然會試圖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