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在第二次抗美援朝戰役中,東線戰場上發生了一場重要戰役——長津湖戰役。 這場戰鬥由宋世倫率領的第九兵團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作戰。 第9兵團成功圍擊敵軍,但未能徹底殲滅敵軍,只殲滅了乙個團的敵軍。 與蘇羽率領三爺時的戰術相比,宋世倫在長津湖之戰中所採用的戰術幾乎沒有區別。 可是,宋世倫為什麼在圍剿敵軍時,卻沒有像蘇羽那樣做到全殲呢?這可以歸因於指揮官的不同風格。 宋世倫和蘇羽雖然都是華野的將領,但他們的指揮風格卻不同。 陳詩宇和蘇羽的指揮風格同樣大相徑庭,這並非孤例。
如今,說到蘇羽,最常用的評價是“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和“善於少勝”。這兩個評估是非常正確的客觀事實,蘇中戰役的七次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觀察蘇羽的戰鬥風格,你會發現其他人的戰鬥方式可以追蹤他們的動作,但蘇羽的戰鬥總是變幻莫測的。 他的作戰指揮幾乎總是即興發揮的,要麼在行軍中突然集結部隊分而圍,要麼在躲避敵人追擊的同時突然反擊,讓敵人措手不及。 粟裕的作戰指揮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在思維上避免了僵化。 幾乎不可能推斷出他的下一步行動,即使在事後分析中也很難難以確定他的確切目標。
從東向西進攻,進行突然襲擊,迅速集結地方部隊殲滅敵人的主力,都是蘇羽的常規操作。 但是,從他使用部隊的方式無法推斷出他的戰略思想,似乎任何地方、任何方向都可能成為他的部隊的地方。 蘇羽的戰略意圖讓國民黨高階將領們感到困惑,甚至連他指揮的縱隊指揮官有時也想不通蘇羽的下一步行動。 在蒙陰腹地,蘇羽打破常規,堅持派主力縱隊前往泰安城,成功擊敗了重組後的第72師,俘虜了師長。 這種“仙戰”是怎麼回事?其實,這是一種出人意料的制勝戰術,讓對手難以捉摸,連自己人都想不到。 蘇羽用兵的思想不受約束,總能擊中關鍵點,取得戰略上的勝利,這正是他的本質。
華野的戰術雖然擅長我軍很多部隊的戰術,但成功並不意外,但在蘇羽的帶領下,卻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宋世倫雖然受到蘇羽的影響,在戰術上也有蘇羽的影子,但他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蘇羽的思維方式不同。 此外,長津湖戰役是震驚世界的重大勝利,志願軍在美軍實力完全不敵的情況下,徹底殲滅了裝備精良的美軍英雄團,這樣的戰績足以載入史冊。 不過,這場戰鬥也有遺憾,即非戰鬥人員消耗慘重,在圍攻美軍的同時未能徹底殲滅對手。
從長津湖戰役的程序來看,宋士倫的第九兵團所執行的戰術沒有問題,甚至有蘇羽親自指揮的風格,他運用了穿插、圍剿、分割敵人等戰術,成功地包圍了敵人,基本達到了戰術目的。 每一場戰鬥都是教科書級別的,蘇羽總是用出人意料的戰術來取得戰略上的勝利,這是他作品的精髓。 朝鮮戰場上使用的戰術看似與蘇羽相似,但在兵力、時機等因素上都有明顯不同,可以說各有各的長處和優勢。 圍攻敵軍是任何戰術的最終目標,但長時間的圍攻也會削弱圍攻方的力量。
美軍擁有制空權,他們的飛機可以肆無忌憚地擾亂志願軍的補給線,還可以不斷向被圍困的美軍空投物資,長期對志願軍造成不利影響。 蘇羽在指揮作戰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他在發動進攻時,總能給被圍困的敵人以致命一擊,充分發揮手中部隊的實力,同時阻擋敵人的增援,迅速削弱被圍困的敵軍的實力, 甚至以被圍困的敵軍為誘餌,通過包圍該點派出援軍來擴大戰果。這種能力主要來源於蘇羽對敵情的深刻了解,經過多年的戰鬥,他對國民黨軍隊的高層將領和他們的作戰方法有了透徹的了解,因此他極具針對性,能夠穩定、準確、快速地指揮戰鬥。
相比之下,宋士倫在與美軍精銳部隊陸戰1師作戰時,卻沒有這樣的基礎,甚至連志願軍當時對美軍的編制都不清楚。 美軍陸戰第1師的戰鬥力遠不能與國民黨陸軍主力師相提並論,火力甚至超過一支軍隊。 與國民黨軍隊相比,美軍的火力明顯更強,再加上志願軍裝備簡陋,宋士倫的第九兵團在進韓前甚至連棉衣都缺了,導致作戰環境極其艱苦。 考慮到這些因素,宋世倫雖然在師、圍等戰術運用上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實現了圍剿美軍優勢兵力的戰略意圖,但由於志願軍三軍的火力並不佔優勢,即使對方的兵力是美軍的三倍,也很難徹底殲滅敵人。另一邊。
因此,當被圍困的美軍發動困獸戰鬥時,志願軍無法迅速突破敵人的陣地,更談不上以被圍困的敵軍為誘餌,圍剿並派出增援部隊。 宋士倫在朝鮮戰場上使用了與蘇羽相似的戰術,大顯威揚,但由於種種因素,他無法徹底殲滅敵人。 在艱難險惡的朝鮮戰場上,面對世界頭號強國的軍隊,能夠有條不紊地殲滅乙個團的敵人,已經是不平凡的成就了。 敵外情況不同,戰場環境不同,但三爺戰士不怕吃苦危險、決一死戰的精神始終如一,令人深深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