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治中國北方草原的民族中,突厥人是乙個非常重要的民族。 這不僅是因為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還因為突厥人西遷後,突厥文化傳播到中西亞並生根發芽,至今仍具有重要影響。
同時,土耳其人的歷史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更具爭議性和難以理清。 第乙個原因是火葬在土耳其人中很流行,留下的墳墓很少,可用於考古的實物也很少其次,在泛突厥主義的影響下,有許多牽強附會的內容,需要辨別。 這裡有乙個簡潔易懂的梳理。
1.起源時期(約400年前-公元522年)。
2.上公升時期(522-552)。
3.擴張時期(552-583)。
4.動盪時期(583-609)。
5.隋朝末年(609-626)的復興時期。
6.唐初(626-657)的滅亡。
7.後突厥時期(657-745)。
8.中亞和西亞突厥帝國時期(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
關於突厥人的民族血統,中國古代史料主要有四種理論。
第一種是中亞東遷的理論,可以在《北方史》中找到,“最初生活在西海右側(可能是鹹海)的突厥人只是部落,覆蓋了匈奴的其他物種......”;
第二種是漠北-西伯利亞諺語,見於《周書》,“第乙個突厥語,出索國,匈奴以北”;
三是西北混血論,見於《隋書》中,“第乙個突厥人,平涼扎虎,姓阿史那”;
第四,吐魯番狼種說,在《周書》中,“高昌國西北山,山中有洞,山洞裡有平壤茂草,圓圈有數百里,四面都是山。 狼躲在他們中間,生了十個男孩。 十個男孩長大了,他們的妻子都懷孕了,他們每個人都有乙個姓氏,阿希娜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中國社科院突厥歷史學家薛宗正在其著作《突厥史》中提出,突厥父系祖先的遠祖遭遇了國變,後來出現了複雜的民族遷徙,父系圖騰是一頭牛,母系圖騰是一頭狼, 於是就有了狼妻狼娘的傳說,阿史那氏的祖先與匈奴有某種聯絡。
2024年,復旦大學從北周武帝墓中提取了嫁給北周武帝的突厥公主阿希娜皇后的DNA,這是世界上首次檢測到突厥王室DNA。 結論是其基因起源於東北亞,與東湖人共享的基因較多。
蘆名皇后陵墓的考古遺址。
但是,女性只能繼承X線粒體,不能繼承Y染色體,這只能證明突厥公主的母親與東湖人有親緣關係,可能是突厥人與柔然、鮮卑等通婚形成的,並不能證明突厥父系出身於哪個族群。
語言學研究表明,匈奴語是突厥語的來源之一,匈奴語比突厥語多一些古波斯語詞彙。
總的來說,突厥人的祖先可能是賽普勒斯人的乙個分支,但不管突厥人的祖先來自哪裡,至少在突厥人形成時期,他們活躍在阿爾泰地區,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受到匈奴人的影響很大。 突厥人很可能和匈奴人一樣,主要是黃種人,但混雜著歐羅巴人種(南匈奴人基本上是黃種人,北匈奴有不少白種人)。 考慮到阿爾泰-葉尼塞地區是古代黃種人和白種人的分界線,突厥混血兒應該比匈奴人還要高。
阿爾泰-葉尼塞地區是古代黃種人和高加索人種活動的分界線。
然後,最遲在公元 400 年左右,土耳其人形成了乙個更大的部落。 當時北方草原的統治者是柔然,所以突厥人剛出現的時候還是柔然的附庸部落。 為了對抗鮮卑,柔然汗謝倫以鮮卑為榜樣,進行了軍事改革,建立了重騎兵。 重騎兵需要大量的鐵甲和武器,謝倫把這個差事交給了土耳其人。 在柔然人眼裡,這是一件苦差事,他們不需要自己動手,還暗中稱突厥人為“鍛奴”。
柔然重騎兵。
但實際上,這是乙個名副其實的軍事工業,土耳其人掌握了它,為其迅速崛起埋伏。
在此期間,突厥人借用了粟特語(一種古代伊朗語言)來創造突厥文字。 因此,突厥語是一種拼音文字。 由此也可以看出,突厥人和粟特人(來自中亞的白人,康居人的後裔)交往頻繁。
土耳其人迅速崛起,並在短時間內成為北部草原的統治者。
公元522年,阿史那大葉參加了柔然對高昌的戰爭,這說明此時突厥人進一步壯大,在柔然的統治下已經成為一支比較重要的軍事力量。
突厥人視阿史那圖們為開國君主。
土耳其人稍晚才進入中原的視野。 “突厥”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周書》第27卷《宇文傳》中,其中記載,西魏大統一八年(542年)之前,為了防止突厥人的襲擊和掠奪,西魏北部各州縣不得不遷往居民, 牛羊在冬季提前到五寶。
到公元545年,北魏王朝開始重視突厥人,向突厥人派遣使節。 土耳其人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他們實力的證明。 第二年,他們認為應該與柔然平起平坐,於是向柔然求婚,被拒絕後,蘆名圖門殺死了柔然的使者,正式與柔然決裂。 圖們這個詞在突厥語中原有“萬人”的意思,圖曼語、桐灣語、土灣語、圖們、圖們、圖們在漢語中都有不同的音譯,意思是“萬酋長”、“萬主”、“萬戶”等,據此判斷,此時突厥人的兵力已經達到數萬人。
公元550年,突厥人統一了西北部的埃勒部落,制服了5萬戶,成為西北地區最強大的勢力。 兩年後,突厥人以埃勒的軍隊擊敗了柔然,統一了整個北部沙漠。 阿史那圖們自稱“伊爾汗”,“突厥汗國”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阿西那圖門在被宣布為可汗後不久就去世了。 在他之後,他的兒子科羅登上了王位,被稱為伊西吉的可汗。 但僅僅一年後,他也因病去世。 考慮到兒子年幼,伊西汗生前任命弟弟齊瑾為新可汗。
可汗的任命為未來的突厥汗國奠定了基礎。
木桿可汗磅。
登基後,他被稱為木桿可汗。 在他統治期間(553-572),突厥汗國的領土顯著增加。
公元560年左右,突厥人征服吐谷渾,征服西域,並與波斯聯合包抄白匈奴,使今天的新疆和中亞部分地區成為突厥汗國的領土。 隨後,可汗將可汗的宮廷遷至獨金山,也就是今蒙古漢愛山地區,並繼續擴大其領土。 據《北方史》記載,這一時期突厥汗國的領土東西長一萬裡,南北長五六千裡(“東起遼海西,西至西海,南起沙漠北, 以及北部的北海“)。
木汗也開始逐漸介入中原。
突厥攻打晉陽示意圖。
公元564年,木珠汗親自率領10萬騎兵南下,與北周聯手攻打北齊重鎮晉陽(今山西太原),但未能突圍。
這一戰略上的失敗,使木桿汗在“左右”戰略上堅定不移。 一方面,他將女兒嫁給北周武帝宇文雍為皇后,並與他建立了“政聯”聯盟(前面提到的那個被復旦大學檢測過的那個)。另一方面,他“回歸齊”,主動緩和與北齊的政治和外交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北齊和北周都對突厥汗國“恭敬”。
公元572年,木桿可汗去世,弟弟吐蕃汗即位。 在他統治期間,突厥人仍然完全壓制北周和北齊,但其對外擴張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南北朝時期的形勢圖。
公元580年,北周的千金公主嫁給了吐蕃汗。 第二年,可汗去世了。 木桿可汗的兒子大羅被宣布為新可汗,歷史上被稱為阿婆汗。 然而,阿波汗的威望並不高,他遭到了內部勢力的反對。
阿波汗的堂兄不僅反對阿波汗,還主動宣布吐蕃汗的兒子瓦拉為“汗”。 很快,羅主動把可汗的位置讓給了攝影師,他就成了“二可汗”。 結果,最強的攝影師變成了真正的可汗,在歷史上被稱為沙巴魯汗。
沙巴魯汗被認為是最優秀的突厥可汗之一。
因此,在 581 年的阿爾泰山脈以東地區,出現了塔克圖(沙巴魯汗)和大拉汗(阿波汗)兩種力量並列的情況。
在東突厥擴張的同時,西突厥也在擴張,而且擴張速度很快。 突厥建國之初,圖們的弟弟穆爾殿密在西方擔任“小汗”,並很快控制了中亞。
這一時期是突厥內戰和官方**東突厥和西突厥的時期。
583年,突厥汗國爆發內戰。 當時,被照片排除在外的阿波汗與西突厥的拿頭汗聯合起來,對照片發動了攻擊。 這次軍事行動使突厥汗國正式成為東西部。 從此,以阿爾泰山脈為界,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岸敵對。
(1)在東突厥一側:
東突厥人很快與隋朝發生衝突,被隋人擊敗,再加上東邊契丹人的威脅,以及西突厥大頭汗和大羅邊的內攻,他們不得不寫信給隋朝“認藩稱號”,以換取休養生息的機會。 公元586年,隋朝向東突厥人頒布年鑑,承認其藩屬國地位。
不久之後,沙巴魯汗去世,由他的弟弟羅侯繼位,被稱為耶胡汗或漠河汗。
公元587年,耶虎汗打著隋朝的旗號,向西攻打大羅壁。 對方以為耶胡汗有隋兵支援,許多部落前來加入,這讓耶胡汗不知所措,阿波汗本人也被他俘虜,東突厥人暫時統一。
公元 588 年,耶胡汗率領另外 300,000 萬軍隊通過西突厥進攻波斯,但在戰鬥中陣亡。
耶胡汗死後,雍裕路被大家推選為新任可汗,歷史上稱為都蘭汗。 東突厥汗國在位期間,多次主動派使者到隋朝進貢,“以示友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但乙個“穩定統一”的東突厥是隋朝不想看到的。 於是,隋朝開始了“不和計畫”。
公元597年,隋朝將安依公主嫁給了耶虎汗的兒子,新“突厥汗”戴幹(東突厥的老二,又稱“小汗”),成功挑起了都蘭汗與圖里汗的戰爭。
都蘭汗和大頭汗聯手出兵對抗戴根。
公元598年,都蘭汗與西突厥大頭汗聯軍攻堅。 戴根一方慘敗,兒侄幾乎被屠殺,他狼狽地“只有五個騎兵”逃到了隋朝的領土上。 隨後,隋朝以“支援染幹”為由北進,擊敗了都蘭汗。
局勢穩定後,隋朝不僅封甘為“啟民可汗”,還在山西朔州建起了“大理城”供他居住,並將奕成公主嫁給了他。 在隋朝的支援下,染幹勢力迅速增長。
然而,都蘭汗不甘心失敗,頻頻率軍討伐迪岡,還肆意入侵隋朝邊境。
599年,隋朝決定集結優勢兵力,以一舉消滅都蘭汗為目標。 然而,還沒來得及抽調軍隊,都蘭汗就被手下擊斃,東突厥汗的內戰基本結束。
公元609年,曾幹病逝,他的兒子杜繼位,人稱石壁汗。
在石壁汗統治期間,東突厥人恢復了。
在石壁汗(609-619)統治期間,隋朝的統治已經衰落,這給了突厥人乙個極好的休養生息的機會。 在石壁汗的精心管理下,東突厥汗國很快出現了復甦的跡象,結束了一段內亂動亂時期,先後征服了契丹、穆爾韋、吐谷渾、高昌等地方政府和游牧部落。
(2)西突厥方面:
公元588年,耶虎汗攻占阿婆汗後,大頭汗不得不撤出漠北,暫時發動了“可汗王位爭奪戰”。 公元600年,隋軍進攻西突厥大頭汗。 為了躲避隋軍的進軍,大頭汗選擇避戰,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但隋朝並沒有放棄對他的打擊。 公元601年,隋朝以楊肅為元帥,率領隋軍和東突厥軍隊北上征服大頭汗。
在隋軍的打擊下,大頭汗的地位大為削弱,西突厥的鐵勒、僕人等十餘個部落叛逃了大頭汗。 大頭汗變得虛弱,不得不亂七八糟地逃往吐谷渾,最後在610年左右死去。
(1)在東突厥一側:
隋朝末年,第一邦中原地方軍閥為了爭取援助,極力勾結突厥統治者,使突厥人再次面臨有利局面。
公元617年,唐朝開國皇帝李元“太原集兵”(又稱晉陽集兵)時,派顧問劉文景主動與石壁汗會面,尋求軍事援助。 李淵提出,如果雙方聯軍攻占長安,將獲得重金獎勵。 結果,石壁汗派出2000名騎兵協助唐軍攻克長安。 作為交換,突厥軍隊進城洗劫,奪取大量財產,逃跑。
李元金陽舉兵。
石壁汗雖然給予了李淵很大的支援,但他“沒有拒絕”其他中原軍閥的求助。
石壁汗的這一舉動,對唐朝大統一的程序造成了極大的阻力。
公元619年,石壁汗去世,弟弟童力夫世即位,人稱楚羅汗。 然而,他在位僅一年後就因病去世。 不久,楚洛汗的弟弟即位,被稱為杰力汗。
在位期間,頡力汗不僅繼續支援盤踞在華北的軍閥分裂勢力,還頻頻率軍南下掠奪。
公元622年和625年,突厥人兩次進攻山西並掠奪。
公元626年,頡黎汗“率領十萬餘騎兵進入口武宮,北京師處於戒嚴狀態”,部隊到達渭水河岸,李世民被迫砍下一匹白馬,與突厥人結盟,即“濰水同盟”。
(2)西突厥方面:
大頭汗被削弱後,大頭汗的孫子,舍魁可汗,於公元612年重新集結統一了埃勒各省,控制區為“東至金山,西至海,服務於玉門以西所有國家”,有恢復的跡象。
可汗死後,他的弟弟童葉胡登上皇位,被稱為童葉胡汗。 在他的管理下,西突厥汗國迎來了復興。
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通葉胡汗在今阿富汗巴爾赫附近的巴里赫建立了一頂帳篷,被稱為“南牙”。 同業胡汗曾接待過去西天學經的玄奘大師。
在此期間,在唐軍的打擊下,東突厥人和西突厥人相繼淪陷。 其中,東突厥人隕落得很快,以李靜為主,西突厥人持續時間較長,以蘇定芳為主。
(1)東突厥人的淪陷(626-634)。
626年8月,李世民即位,隨後“滅厥人”的計畫也被提上了正式的議事日程。
李世民肖像。
東突厥汗國的薛延拓、回鶻族、巴耶古等部落因為無法忍受結黎汗的剝削和鎮壓,紛紛造反。 吉利汗聞訊後,任命當時的“圖里汗”的兒子、侄子世比汗率軍鎮壓,卻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可汗被激怒了,嚴厲懲罰了希巴比並監禁了他。
他越想越委屈,很快他就變得叛逆了。 公元628年,石伯壁派使者前往唐朝,“派使者與結力劃痕,請攻”。 次年,薛延拓自稱可汗,在主動向唐朝“進貢”的同時,還要求與唐軍聯手攻打東突厥汗國。
俗話說“福無雙,禍難難”,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國內外突厥汗國遭遇百年未見的大雪大荒,處境艱難。 但即便如此,吉利汗還是強行徵用和敲詐勒索,最終遭遇了大規模的叛亂,百姓心都丟了。
東突厥被滅後唐朝周邊情況圖。
為了挽救國家衰落的局面,走投無路的頡利汗曾向唐朝提出“召臣”,並要求“修女婿大典”成為唐朝皇帝的女婿。 然而,復仇的機會就在眼前,唐太宗怎麼會這麼輕易放棄?
公元629年,唐太宗皇帝頒布法令,征服東突厥人。 同年9月,“土耳其人率領三千人投降”;“巴夜古,僕人骨,桐羅,首領習,帶領百姓下行”;11月,唐軍自東向西五方向出兵,全力進攻東突厥汗國。 次年2月,李京在陰山擊潰了頡黎汗的軍隊;3月,頡黎汗被唐軍俘虜。 至此,東突厥汗國被宣告滅絕。
唐朝殲滅東突厥之戰示意圖。
公元634年,頡黎汗死,追授歸義王,稱饑荒。 不久,唐太宗皇帝下令埋葬他的同胞,按照突厥人的禮儀火化,最後葬在巴水東部。
(2)西突厥人的淪陷(628-657)。
東突厥淪陷時,西突厥仍在擴張,勢力範圍從南部的克什公尺爾延伸到北部的阿爾泰山脈,再到西部的薩珊波斯帝國。 然而,後期,通業胡的可汗日漸膨脹,對下屬強勢有力,引起了各部落的不滿。 因此,當唐朝準備出兵對付西突厥人時,恰巧統帥耶虎汗被他的部落殺死。 結果,西突厥汗國一分為二,進入了動盪的內戰時期。
在西突厥汗國的最後 30 年中,有七個可汗。 隨著時間的流逝,領土內的游牧部落和綠洲城邦變得獨立。
657年,唐高教派將軍蘇定芳等人聯合回族,率軍對西突厥發動大規模進攻,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赫魯被唐軍俘虜,西突厥汗國被殲滅。
這一時期,它在國外被稱為第二突厥汗國,在中國古代書籍中被稱為後突厥汗國。 其中,後西突厥實行束縛制度,因為他們遠離唐朝,基本上是作為唐朝的臣民國存在,而後東突厥人直到20多年後才恢復地位,反對唐朝。 此外,一些西突厥部落從西突厥汗國獨立出來,建立了圖爾吉汗國,最初忠於唐朝,後來與唐朝爭奪中亞。
後突厥時期的局勢地圖。
(1)後來的東突厥汗國(682-745)。
在這一時期,後東突厥汗國經歷了乙個復興後衰落的過程,由於時間相對較短,這裡算作乙個時期。
東突厥汗國滅亡後,唐朝設立延然保護國(後改稱漢海保護國、安北保護國),管轄南突厥和北部沙漠鐵勒州。
然而,在唐高宗的末年,形勢發生了變化,新興的吐蕃帝國和唐朝多次爭奪安溪四鎮,高句麗和東北新羅的殘餘一直在鬧事,牽扯到唐軍的眾多勢力。 結果,唐朝對突厥家園的統治地位減弱了。 此外,唐朝持續多年打對外戰爭,大批東突厥青年被派去參軍,使各部落的不滿情緒逐漸積累起來,收復國的念頭也逐漸開始滋生。
在此背景下,東突厥殘餘勢力終於在682年脫離唐朝,首領阿史那古魯魯自稱可汗,並花了十幾年時間統一了整個漠北,建立了“後突厥汗國”,我們這裡稱之為後東突厥人。
東突厥汗國在壯大後,於708年開始西征,712年左右進入粟特(今哈薩克西部),但隨後在撒馬爾罕附近遇到阿拉伯人,在戰鬥中被切斷後勤,損失慘重,並於713-714年返回阿爾泰山脈。
當時,後東突厥的右賢王叫闕特琴,是顧璐璐的小兒子,也是當時後東突厥汗的弟弟。 他死後,唐朝派使者悼念,並派工匠協助豎立碑,後來被發現,被稱為闕特勤局紀念碑,是了解突厥人歷史和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分類的重要資料之一。
闕特勤紀念碑。 總的說來,雖然後東突厥汗國的統治者一直自詡為“突厥正統”,但北鐵勒部落的內亂和不斷的叛亂,使得後東突厥汗國的統治不穩定,其政治影響力不如東突厥汗國。
公元744年,回鶻首領古力庇自立為可汗,建立了回鶻汗國。 次年,回鶻軍隊擊敗並殺死了後突厥汗國的白眉汗。 至此,後東突厥汗國宣告滅亡。
(2)後來的西突厥汗國(657-742)。
唐朝對後西突厥實行封建統治,因此後西突厥可以說是唐朝的附庸國。
如前所述,蘇定芳攻占阿史那赫魯,標誌著西突厥汗國的滅亡。 此後,唐朝將西突厥一分為二,冊封了兩個可汗,即興西死可汗和吉吉可汗,並建立了昆陵和蒙池兩大羈絆,以保護首都。
兩位可汗還擔任了首都的護法,其中生死可汗和昆陵護法統治著沙野河以東地區;為了繼承過去,永不為可汗,保護池塘,他統治了沙野河以西地區,實行了兩格的劃分,相互牽連,便於唐朝控制。 這兩個縣都屬於安西縣管轄。
昆陵都市保護與蒙池帝國保護示意圖。
“傳承過去,逝去”的兩位可汗已經傳承了四代。 公元742年,上朝繼任者阿史那辛奉命前往圖爾吉什平息內亂,在哈薩克的江卜地區被圖爾吉什首領莫赫·達甘殺害,標誌著後西突厥時期的結束。
(iii) 圖爾吉什汗國(691-744)。
西突厥部落圖爾吉什的首領烏日勒(690-706 年在位)以聲望著稱,上台後,他吞併了周圍的一些部落並變得強大。 隨後,圖爾吉什人占領了斷葉城,作為其大牙帳的所在地,並一度統治了西域。
折葉位置示意圖,折葉仍是李白的原籍地。
公元706年,唐朝奉行懷柔政策,封武之樂為懷德郡王。 同年,烏志樂去世,兒子索哥繼位。 索哥死後,他的下屬蘇祿篡奪權力,自稱可汗,不再服從唐朝,與唐朝交戰多年。
此時,阿拉伯軍隊也在中亞擴張,開始與圖爾吉人作戰。 724年,蘇祿在乾水戰爭中擊敗了阿拉伯侵略者。
圖爾吉什號位置示意圖。
公元734年底,蘇祿汗向唐朝求和。 唐玄宗懷疑他的誠意,暗中準備攻打圖爾吉人。
公元736年春,正月初一,北庭都城主動進攻土旗石,但土旗石被打敗,從此不敢入侵安溪和北院。
737年,阿拉伯軍隊也趁機進攻圖爾吉人。 在尤爾詹戰役中,圖爾吉什軍隊被阿拉伯軍隊殲滅。 蘇祿可汗死裡逃回了斷葉。 738年夏天,蘇祿被他的將軍們殺死,此後,圖爾吉什的內亂頻繁發生。
744年,唐軍擊敗並殺死了圖爾吉人的新領袖莫赫達幹,收復了伊塞克湖地區和伊犁河流域,標誌著圖爾吉人的淪陷。
後突厥汗國滅亡後,其部落大規模向西遷移,逐漸進入中亞。 一些突厥部落的後裔後來建立了塞爾柱突厥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塞爾柱帝國的領土。
讓我們從塞爾柱突厥帝國開始。 公元 1000 年左右,一群由酋長塞爾柱率領的中亞西突厥人於 1055 年向西進軍占領巴格達,迫使阿拉伯哈里發授予蘇丹國的頭銜。 隨後,塞爾柱突厥人繼續向西亞、中東和北非擴張,在11世紀末達到頂峰,東起印度興都庫什山脈,西至地中海,成為當時西亞最大的帝國。 塞爾柱突厥帝國後來在 13 世紀初被花剌子模人摧毀。
在12世紀,塞爾柱突厥人的乙個突厥部落,被稱為奧斯曼人,搬到了錫亞丁。 他們在塞爾柱突厥人淪陷後聲名鵲起,於 1453 年摧毀了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並建立了龐大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到16世紀中葉,它已經占領了北非、東歐和伊朗,成為乙個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的龐大帝國。
奧斯曼帝國領土。
在奧斯曼突厥統治時期,統治核心區的西亞人被迫改用突厥語,導致突厥人與當地人逐漸文化融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崩潰,其主體成為土耳其,其名字也有突厥語的意思。 但大多數突厥人不是突厥血統,他們是希臘血統,但在突厥人的統治和改造下,他們在語言和文化上都變成了突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