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時代,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煩惱:
面對一堆資訊,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總結自己想要的要點,然後過了一會兒,我就把學到的東西都忘了;
或者他們不知道如何“俯視”書本,很難“斷”知識點;
或者上下文不清晰,無法分類,導致無法建立自己的知識庫,不知道如何將新舊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只能輸入知識,不能輸出。
我在習記不下來,最終導致我雖然學到了很多知識,但不能有效地運用到工作中:在會議中抓不住重點,摸不著思路,跟不上進度或者計畫安排不合理,無法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導致效率低下。
在《高效記筆記法》一書中,高效記筆記大師柯周將這些痛點總結為效率低,表現為記憶不力、理解力、使用力不強、做得不好。
那麼,我們如何扭轉目前不做筆記的低效學習習工作的方式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是哪種型別的習。
柯周認為,學習者習的型別決定了習學習的效果。 他將習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持續活躍的習學習者,另一種是階段活躍的習。
所謂持續活躍的習,是指熱衷於學習習,喜歡繼續參加各種習活動,參與各種社群的人。 但不幸的是,這種型別的習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因為他們參加了更多的俱樂部和組織。
階段性主動學習者習是那些熱衷於學習習的人,但他們不是到處學習習,而是把自己所學的東西埋頭實踐,只有掌握了之後,他們才會開始下一階段的學習習。
與持續活躍的習相比,活躍的習在理論與實踐的交替中不斷探索,活躍的習可以更多地關注某個領域或某種知識。
因此,階段活躍的習更有可能成功。
其實,知識只是我們工作和社交的工具,但是如果我們想掌握它,我們不能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在學了習知識之後,我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然後把知識點付諸實踐,不斷重複學習習和實踐的過程,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好工作。
一般來說,就是邊做邊學,邊做邊學,直到做好才放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會學到很多知識,但是否有用,這還得我們自己去過濾。 也就是說,對於所學的知識,要懂得“辨真辨”,即保留自己需要的資訊和知識,刪除不需要的資訊和知識,不要停留在對資訊和知識“掌握不足”的焦慮中,繼續反覆學習習和實踐。
一句話:用知識促行動,用行動檢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