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生,我上週日寫了一本英文日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自從我認識你,我對英語的興趣越來越大。 ”…
在湖北省黃岡市啟春縣思源實驗學校南正校區,英語老師黃秋生每次走進校園,總有小朋友圍著他傾訴心聲。
黃秋生原本是祁春縣思源實驗學校漕河校區的一名教師。 今年8月,黃秋生報名參加第一批交流輪崗,來到距離縣城20多公里的南鄭校區,開展了為期三年的交流輪崗生涯,身份也從“學人”變成了“教工會人”。
在啟春縣的思源實驗學校,有36名像黃秋生這樣的教師,他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在教育聯盟內輪換在一所學校和五個區。 這種打破城鄉空間隔閡的“雙向熱潮”,讓好教育悄然發生。
走過山路,播下希望
孩子們,跟上節拍吧!我認識郭晶晶的時候,她正在一家舞蹈工作室教拉丁舞。
秉承“統籌規劃、城鄉流通、點對區域、面向全體”的原則,今年秋季學期,來自七春縣思源實驗學校漕河校區的郭晶晶、周小紅、劉志輝、顧建國、呂順、張璿6位骨幹教師來到學校八里湖校區,為教育均衡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來到巴厘湖,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郭晶晶說,農村孩子跳舞基礎幾乎為零,不會唱歌、不會跳舞、不會動。 針對目前的情況,郭晶晶將常規教學改為活動課教學。 她說:“我可以站著盡量不坐,我可以到戶外盡量不在室內,我想辦法喚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
與郭晶晶“組團”交流輪流到學區的周曉紅,是知名的足球“明星教練”,她所在的啟春思源“足球組”多次在省市中小學足球聯賽中獲得金銀獎。 來到新校區,周小紅每個月的常規年級友誼賽和校園交流賽,讓農村足球少年們沉迷其中。
教師的到來,最大程度地解決了稀缺學科的教學需求,促進了學校特色的發展。 談及交流輪換帶來的變化,八里湖校區校長張登峰深有感觸地說。
花在牆內綻放,牆外芬芳。 住在八里湖校區附近的一位學生家長王先生告訴我,很多老師來到他家門口,沉寂多年的校園變得熱鬧起來。 “學校需要唱歌和喊叫,這就是教育應該有的樣子。 ”
走在山路上,聽著當地的聲音,播下希望。 這是劉志輝家訪日記中的一段話。 從城市到農村,劉志慧將自己的交流輪換之旅形容為“詩意的回歸”。
劉志慧也是一名輪流交流教師,今年她回到母校所在地八里湖,教授了3個英語班,還擔任過班主任和英語學科教研組組長,自覺挑起了教研支柱。 班上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劉志輝堅持在教學之餘進行家訪,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雙向流動”演繹城鄉教師“蛻變”
交流輪崗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流動,更是教師從農村學校到城市優質學校的“流動”。 “只有城鄉之間的'雙向奔',才能產生真正流動、大規模軍事訓練、廣泛效益的蝴蝶效應。 祁春縣思源實驗學校校長江澤兵說。
陳雄老師就這樣從學校赤東校區走到漕河校區,擔任了八年級三個班的物理老師。 在這裡,丹尼爾老師是他的“師傅”,經常指導和幫助教學。 “說實話,當我來到乙個陌生的環境時,我感到有點自卑和猶豫。 陳雄坦言,到漕河校區的交流輪換,讓他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思維,學習了先進的教育理念。
這期間,我做了一堂示範課,更完整地呈現了我的物理教學理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陳雄自豪地說。 從“概念輸入”到“成果輸出”,交流輪換讓陳雄詮釋了自身成長的“蛻變”。
和經歷過“成長蛻變”的陳雄,還有“90後”女孩徐蕊。 25歲的徐銳是該校南鄭校區的一名小學教師。 今年秋季開學時,以“新時代語文教學方法與城鄉差距研究”為題,她加入了交流輪換行列,被分配到學校何大元校區。
徐蕊認為,交換輪換對她來說,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我看到了城鄉學校的長處和短處,也有很多反思和感受。 徐瑞說,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機會,拿到真經後回到農村,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教育。
交流輪流的成果初步顯現,老師們看得見,學生能感受到,家長們也對建設融合教育聯盟充滿信心。 祁春縣思源實驗學校黨委書記丁自強表示,教師交流輪換機制的建立,充分發揮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培養一支能上能下、能互相促進的師資隊伍。 “丁子強說。
作者:畢創高,尹建平,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