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獨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多由著名學者創辦或主持,最早出現於唐代,發展於宋代,興盛於明清時期。 清朝統治者為了招才夯實基礎,頒布詔書,要求各級官員在原有書院的基礎上設立書院,聘請當地名氣高、學識淵博的人為師。
乾隆年間,江西新城人陸晃來到新任知州。 在他任職期間,“三年後,部署相當熟悉,監獄訴訟比較少見,所以他下定決心要這樣做,他想了想”,決定創辦書院,並將其命名為“修容書院”。 為了解決經費問題,陸晃在忻州召開了名門名言的紳士商人會議,大家主動出資建書院。 除了修建學院,陸晃還把多餘的錢存入當鋪,賺取利息,供學院長期使用,解決了學院的生存問題。 兩年後,學院落成,崔偉被聘為主任、首席講師,負責學院的教學工作。 山昌是唐代、五代山莊講師的尊稱,後成為歷代書院學者的稱號。 元代,各路、州、府都設立書院,設山長,明清兩朝沿用元製,乾隆一度改名為“院長”,晚清仍稱為“山長”。 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2024年),光緒二十八年(2024年)更名為“新興學派”,許多著名學者在這裡擔任山長100多年,如崔章、薛河東、趙宗賢、董玉偉、郝春玲、公尺玉瑞、 等。 崔章,字雲峰,數夷軒,清乾隆二年(2024年)金石,官代鄭州知州,大理寺右評,禮禮部郎中。 因為父母年事已高,無人扶持,他辭職回到家鄉,到修容書院任教,備受尊敬,被稱為“一軒先生”。 薛和東,忻州靈湖莊村人,清嘉慶十八年(2024年)養人,後在鄉下設戶,教徒、教書,但始終未入金石。 道光年間,任修容書院院長、講師,出版《敦後堂手稿》,咸豐年間退休。 趙宗賢,字懷府,數武軒,忻州前波明村,祖先在清廷幾代。 他從小就努力學習習,清道光十一年(2024年)公升遷。 第二年春天,他考不上,在家裡開戶教徒弟,一心教育,培養學生,鄰縣不少人來習。 道光二十九年(2024年),他擔任修容書院院長,期間他不僅將積蓄捐給書院,還向忻州商人募集資金,聘請名師,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
董玉偉,字清平,數字 閆農,忻州袍子村人,從小樂心歡喜,敬聖。 清道光四年(2024年),道光九年(2024年)封平陽州儒學教授,咸豐九年(2024年)任修榮院院長。 郝春齡,本名滿秀,是忻州侗村人,出生於清代道光初年的乙個書香世家。 咸豐元年(2024年),他被任命為知縣,不久在山西普賢縣任教,補充儒家學科。 幾年後,他回到家鄉忻州,在家開戶教徒弟,光緒初年應邀參加《忻州志歷州志》編纂工作,並擔任參會人員,並被聘為修融書院院長兼系主任,任職20餘年。 公尺玉瑞,字瀾天,數湘橋,忻州北關人。 清同治年間,他到晉陽書院讀書,光緒七年(2024年),被山西學正和他的老師王克莊賞識到省靈德堂書院學習,被評為有公。 光緒十四年(2024年)在鄉考中晉公升,光緒十六年(2024年)為金石,光緒二十六年(2024年)任修榮書院院長兼系主任。 光緒二十八年(2024年),修容書院更名為“新興學派”,公尺玉瑞擔任堂長,被稱為“校長”。 筆者在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提到“修容書院教江西魯西黃凱寫字”,付款時間是“清嘉慶十五年庚武四月吉日”,這裡的“張教”是山長。 黃凱,文石字,清乾隆四十四年(2024年)養人,著有《四雖陰草》,其詩《黃昏重訪金廟與趙煥英秀才》說:“陵水一洪城,灌百里。 活著走著,玲玲乾淨淮泥。 什麼是遙遠的,它的來源是可怕的。 怎麼可能真的是靈風,夢雨氾濫。 魚與鳥是親戚,生命力明顯。 你看著藻類,絆倒了。 透過碑文可以看出,黃凱不僅是一位嚴明的老師,而且對文昌寺的興盛十分關心。 文中記載,清嘉慶十二年(2024年)到秀容書院任教,嘉慶十五年(2024年)到禮部工作。 此外,還有定鄉縣石家灣村人梁樹空的山長。 據石家灣村《梁家譜》記載,梁書空道光於五年(2024年)長大,道光十六年(2024年)前往貴州任之縣,因離家太遠,不願再任近地,被聘為秀榮書院院長。 綜上所述,秀榮書院至少應該有八位山長,他們不僅為修榮書院的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還推動了當時忻州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