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霍家縣居民、霍家縣父子張某分別向霍家縣槍偵查中心贈送了一面錦旗,分別是“暖心親切,以春風和笑臉引導打仗”和“依法調解,盡最大努力公正處理,公正解決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 並對長矛調查中心老同志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這兩面三角旗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2024年9月27日,霍家縣相關政法部門委託霍家縣槍偵查中心調解一宗父親傷害18歲兒子的刑事案件民事賠償部分。 中心立即組建了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省級優秀調解員、主任王隨芳和市級優秀調解員王全喜組成的精幹調解團隊,對案件進行調解。
經查:2024年,張某與前妻離婚,兒子與他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子關係不融洽。 2024年1月23日(農曆年初二),因家庭矛盾,張某用木棒球棍擊打兒子,導致頭部外傷,手臂骨折。 後來,張某的兒子在縣里的一家醫院住院,姨媽拿出5000元的醫療費。 當晚張某兒子報警後,公安機關立案。 後來被認定為輕傷,依法追究張某的刑事責任,並採取措施取保候審。 張某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由於公司兩三百萬元債務管理不善,法院經濟訴訟已達10餘件,家中兩位老人生病在家休養,在公安機關交納的押金也是家人拼湊而成。
調解小組分別召集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場和訴求。 在調解之初,張某希望化解與兒子的矛盾,取得兒子的理解,維持和諧的家庭關係。 但是,他認為此案的調解不太可能成功,並且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個月裡,經過與親友的多次談判,無濟於事。 張某採取觀望態度,讓調解員試一試。 果不其然,調解組第一次與張某的兒子溝通時,他情緒激動,表示張某已經失去了做父親的資格,對他非常不滿,希望司法機關嚴懲他。
調解小組沒有氣餒,對雙方當事人進行了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導,從中華傳統美德、公序良俗等方面為雙方做好了思想工作。 一方面,他批評張某的錯誤行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必須對自己的有害行為負責,要有積極的態度,爭取兒子的原諒。 另一方面,對張某的兒子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強調血緣親情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後從長遠和全家庭的角度考慮他的行為,引導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庭觀。 經過調解團隊的指導和溝通教育,張某兒子終於恢復了理智,願意進行調解,並要求父親一次性支付15萬元的賠償金。
不過,在回應兒子的要求時,張某表示,自己經濟困難,負債累累,只能想辦法補足5萬元。 面對這種情況,調解團隊本著對社會、對家庭負責的態度,熱情、耐心、不屈不撓,主動邀請張某的父親和姐姐參加調解。 他們被調解員的誠意所感動,同意幫助籌集一些資金。 最終,經過十多輪背靠背的溝通,雙方的意見基本趨同。
2024年11月22日,中心主任王隨芳召集雙方在縣槍探查中心進一步溝通,最終簽訂調解協議:張某除醫療費外,還將向兒子支付賠償金8萬元。 張某的兒子出具諒解書,請求司法機關從寬處理或不追究其父親的刑事法律責任。
至此,這場連當事人都認為無法解決的矛盾糾紛,終於得到了成功調解,避免了一場父子不和的家庭悲劇。 隨後,父子倆贈送了錦旗,表達了他們的感激之情。 (王凱琪、張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