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猿恐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掠食性恐龍,屬於獸腳亞目大型食肉恐龍。
名字的由來:南方古猿的頭骨比較低,其上頜骨的牙列長度約為92厘公尺。 鼻骨的背面非常粗糙,充滿了褶皺,因此得名。
生物力學研究:南方古猿的咬合力弱於霸王龍,因此古生物學家認為,南方古猿的大嘴更適合撕裂獵物的肉,而不是像霸王龍那樣直接壓碎獵物的骨頭。
牙齒特徵:南方古猿的牙齒比較薄,前緣和後緣都有鋸齒,鋸齒密度約為每公釐9-12個鋸齒。 牙齒表面有明顯的牙釉質褶皺。
骨骼特徵:南方古猿的頭骨大而方,有70顆鋒利的牙齒,其中最大的有30厘公尺長。 此外,它的股骨與腰帶相連。
發現和標本:2024年,一位名叫魯本·卡羅琳(Ruben Caroline)的汽車修理工在阿根廷沙漠中發現了第一塊南方古猿化石。 骨骼保留了40%的骨骼,包括部分頭骨、部分頸椎、肩胛骨、大部分椎骨和肋骨、骨盆、大部分後肢和部分尾椎。
環境:南方古猿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是地球歷史上最強大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總的來說,南方古猿是一種大型掠食性恐龍,具有強大的咬合力和鋒利的牙齒。 其化石的發現為我們了解晚白堊世的生態環境和恐龍演化提供了重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