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說過:績效考核是一門學科。
在企業管理的任何乙個問題中,老闆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績效考核,辭職提前退休必須考核,績效下降必須考核,績效考核必須考核工作推諉。 看來,只要實施“績效考核”,企業管理中的問題就會立即消失,然後企業就會轉身唱歌。
不過,對於老闆們的這種想法,我還是要說一句話:績效考核不是萬能治病的大力士藥丸。
不可否認,績效考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可以解決企業的許多管理問題,對企業績效帶來極大的積極幫助。
最後一名淘汰制度作為績效考核的一種手段,被廣泛使用。
但是,對於末淘汰制,人們的看法並不相同,有人認為末淘汰可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啟用企業的活力,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經常採取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的“271活力曲線”。舉個例子。
相反,有人認為最後乙個崗位的淘汰過於嚴格,容易給員工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影響工作質量。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職場上最後的淘汰制度呢?
事實上,引起這種爭議的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人使用了錯誤的最後淘汰制。
很多企業之所以熱衷於採用最後淘汰制,是希望通過最後淘汰制,將表現不佳的員工淘汰,這樣既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又可以作為解雇不稱職員工的依據。
甚至可以直言不諱地說,很多老闆和HR不了解《勞動合同法》,認為通過末次淘汰制度辭退員工,就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
其實,這些都是管理懶惰的表現。
任何真正了解績效管理的人都知道,績效不是通過評估來實現的,而是通過輔導來實現的。
熟悉《勞動合同法》的人也知道,即使勞動者以“不稱職”為由被解雇,仍需支付遣散費。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對淘汰最後一名的理解,從一開始就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傑克·韋爾奇曾經說過:淘汰最後乙個職位的目的不是淘汰業績不佳的員工,而是通過淘汰最後乙個職位來選拔優秀人才。
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實施淘汰最後一名,以便找到前20%的員工(A類),並給予他們更大的責任和激勵,讓他們跑得更快更遠,也帶動其他員工前進和衝刺;同時,找到中間70%的員工(B類),幫助他們成為A類員工;對於最底層的10%員工(C類),是為了避免管理者在他們身上浪費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是讓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危機感,讓團隊保持活力。
所以最後淘汰制的目的是保持團隊的活力,促進團隊的共同進步,使成員們精力充沛,從而成為一支優秀的隊伍。
熟悉績效管理的人都知道,績效考核只是績效管理的一部分。 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不同。
最後一名淘汰制度只是一種績效考核方式。 因此,最後一名的淘汰系統不是績效管理。
但可惜的是,在很多老闆和HR眼裡,最後的淘汰制就等於績效管理。
這種誤解直接導致了我們的績效考核達不到預期效果,只會讓員工認為績效考核是變相扣工資,是變相逼人辭職的企圖。
事實上,績效管理的本質在於績效輔導。
通過績效考核的指標得分,發現員工的缺點。 然後,根據員工的績效考核得分,經理會通過績效訪談與員工進行溝通,找出員工得分低的原因,然後針對具體原因給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例如,當涉及到能力問題時,會進行特殊技能培訓態度問題,不僅能帶來心理啟蒙,更能發展相應的激勵機制;流程問題,梳理公司業務流程。
總之,管理者要針對員工在績效考核中暴露出的不足,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培養員工能力,傳授員工方法,給員工工具,給予員工支援,賦予員工權力,幫助員工提高績效。
然而,我們很多實行末淘汰制的企業,往往“過考”,只罵員工傻,只開除員工。
對此,我有一句話:
當你認為員工像豬一樣愚蠢時,你作為管理者,就是豬頭。
關於最後的淘汰系統,也存在一種誤解,即機械使用。
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家公司,實行最後淘汰制,要求每個部門的績效考核必須有10%的C級員工。
於是,JS部門本來就充斥著精銳士兵,因為10%C型員工的剛性要求,導致人才流失。 另一方面,ZZ部門雖然有70%的B員工能力不如JS部門的C員工,但仍然處於安全區。
這種機械地使用最後的消除系統,除了死亡之外,就是尋找死亡。
後來,我忍不住了,對這家公司的老闆說:“有個人向別人哭訴說,他的業績明明是部門前三名,但老闆還是以他不合格為由,把他辭退了。 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的發生?”
老闆的長篇大論發表後,我說:“因為他們部門只有三個人,所以他每次只能達到目標值的一半以下。 ”
聽了我的話,老闆尷尬地臉紅了,然後取消了強制性的“10%C員工”要求。
當然,最後的淘汰制也有很多優點。
就好比賣水果,把爛水果分揀出來,只留下好看的水果,提高質量,賣出好的**,總收入肯定比把好水果和爛水果混在一起的收入要高。
毋庸置疑,淘汰最後乙個崗位,通過讓員工產生競爭意識,就像鲶魚效應一樣,可以使團隊充滿活力,在相互比較績效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個人績效,進而給團隊帶來良好的績效。
我同意企業應該引入最後的淘汰,但我更願意在引入最後的淘汰的同時,也給“最後乙個”成長的時間。
就像乙個人,出生的時候,是不會走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會先碰壁一步一步地移動,然後張開雙手踉踉蹌蹌,然後慢慢學會在站立和跌倒之間走路,這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同理,也是員工從普通員工成長為優秀員工的過程。
再我認為,實施最後淘汰企業的本質應該是通過淘汰最後崗位,篩選出潛力不強的,然後通過培訓和輔導,分配到合適的崗位上,人盡其才。
在實踐中,很多底層10%的員工只是暫時不優秀,不一定不好,或者與人不匹配。 沒有合適的位置,人才自然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職位,但剛加入公司時,可能沒有選對崗位。 同時,企業沒有進行有效識別,導致人員和崗位錯位。
如果調整好位置,也許它們可以像水中的魚一樣在新的位置上取得優異的成績。
我不反對為了保持企業活力,創造良好的業績而實行後淘汰制。
但是,淘汰最後乙個崗位,不僅要注重“淘汰”,更要發掘“潛能”,培養他,培養他,給他成長的時間,讓別人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否則,那些從底層被淘汰的人不僅是最後的員工,更是最後的企業。
(全文完)。
如果你想問我乙個問題,背景資訊應該限制在200字以內,沒有私隱,越詳細越好,我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如果你發現我的觀點對你有所啟發,我將很高興;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觀點,那麼你可以教我一些你認為我應該知道的東西,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回報。
我的文章,如果能啟發到你,歡迎分享、收藏、點讚、點亮觀看。
堅持分享,敲自己,我是老忠。
開始計畫我的 202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