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M2-M1剪刀差為87%,上個月為 8 人4%,進一步擴大。
這意味著,雖然M2已經氾濫,但沒有辦法有效灌溉,雖然市場缺錢,但錢卻不在應有的地方。
為什麼會這樣?
M1尚未好轉,說明經濟回暖尚需時日,居民和企業仍缺乏信心,不敢亂花錢,都想存錢。
但我們必須知道,只有通過轉移資金和消費,才能推動經濟復甦。
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錢沒有從銀行流到需要它的實體企業,導致水雖然放了,但並沒有流到千家萬戶,所以沒有實際意義。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錢是如何從銀行流向每個普通人的。
也許有人會疑惑,銀行印鈔票,普通人貢獻勞動換取報酬,難道不拿錢嗎?
當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在信用貨幣時代,央行釋放資金的方式是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向各商業銀行釋放資金,然後商業銀行將資金釋放給需要資金的企業和個人。
商業銀行放貸的過程一般是以貸款的形式。
在這裡,中央銀行就像一台印鈔機,而商業銀行相當於資金流入市場的中介,完成向社會釋放貨幣的過程。
所以我們現在能理解,錢一直在印,央行一直在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但問題是資金的傳遞存在問題,商業銀行手中的錢沒有順利進入企業和個人手中,達到振興經濟的目的。
也就是說,多餘的錢還是卡在了國家的金融體系裡,也就是所謂的“資本閒置”,這是今年經濟受到刺激的根本原因,但效果卻沒有那麼理想。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從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轉移資金的主要形式是貸款。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你開了一家商業銀行,你會把錢借給誰?
很多人可能會回答,當然,誰需要借給誰,但我們不要忘記,銀行也是乙個營利機構,說白了,也是為了規避風險。
現實情況是,急需貸款的企業可能根本沒有資格從銀行獲得貸款
你沒有這個錢,你就不能經營企業,我怎麼敢借錢給你?
因此,這就引出了這樣乙個事實,即商業銀行雖然有上述賦予的扶持實體經濟的任務,但“有政策、有對策”,要麼是對那些根本不需要貸款的大型國有企業,要麼說得委婉一點,對一些國有企業的子公司來說,因為這些企業風險小, 即使資金周轉確實有問題,也會有人幫“底層”。
但關鍵問題是,這部分企業本身在行業中處於比較強勢的地位,恰恰是他們不需要貸款,如果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低息貸款,他們會怎麼做?
在銀行裡,買點理財產品吃利息,做中間人賺點差錢,豈不是很香?
但如果從巨集觀層面看,這就導致央行不斷印鈔放水,但錢卻沒能到達真正需要的企業和個人手中,而是一直蹲在銀行賬戶上吃利息。
因此,這將導致資金閒置,雖然大力印鈔,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分析了這些,相信大家都明白了,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鈔票流動起來,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這裡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從執行端和政策層面打擊利用利差套利的資金。
例如,一些企業利用政策支援借入低息甚至無息貸款,但不投資生產,而是用借來的錢購買利率較高的存款或理財產品。
其次,繼續拉動需求、開啟內迴圈仍是陳詞濫調。
過去我們印鈔票,其實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房地產發給大家的,房子賣了,上下游配套產業有幾十個,從鋼筋混凝土到家電製造,很多人都能從中受益。
但現在我們堅持“房不炒”,房地產行業已經踩了剎車,再加上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下降,大量消費減少,所以這部分需求下降,導致很多資金無處可去,只能閒置在金融體系中。
現在要解決資金閒置的問題,我們需要擴大需求,幫助大家恢復對未來的信心,敢於開啟錢包去花,讓這部分錢有地方可去,進而帶動經濟。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年我們針對醫療問題開展了醫療反腐,針對房貸問題不斷降低房貸利率,尤其是存量房貸利率,都是為了釋放大家的消費需求,恢復人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