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優秀的人為什麼會有邊界思維?今天和你在一起**。
最近,段永平和史丹福大學學生的一次對話啟發了我。
在談話中,他透露了自己的“成功秘訣”:有乙份“停止做清單”,有事可做,有不該做。 這實際上是一種邊界思維。 在我看來,真正優秀的人有“邊界思維”,懂得在邊界內做事,不做錯事比做正確的事更重要。 一般來說,邊界思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能力邊界、利益邊界和關係邊界。
我將一一討論它們。
能力邊界。 沃倫·巴菲特有乙個重要的投資原則,那就是首先,他必須清楚自己能力的界限。
他說:在任何時候,你都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樣你才能投資得好。 我們必須了解業務,有些業務我們可以理解,但不是所有的業務我們都能理解。
正是基於這個原則,在他6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他只買了78根棍子,因為他從不做任何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使用了乙個更具比喻性的術語,即“能力圈”來解釋能力的邊界。
簡單來說,乙個人的能力就像乙個圓圈,圓圈是你用認知和能力所能達到的世界,而圓圈的外面就是未知的領域。
無論是沃倫·巴菲特還是芒格,他們都遵循相同的理念:乙個人的能力是有界限的,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不要做你不懂的事情。
這看似簡單,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因為,人們往往低估了困難,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而且,這些人越有能力,他們就越有可能對自己有過高的評價。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鴨子效應”。
正是因為“鴨子效應”的存在,那些越過能力圈的人,往往看不到危險,甚至在不知不覺中主動擁抱危險。
我見過太多的例子,人看到別人做什麼,做自己做的事,無視自己的條件,盲目跟風,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最終失敗。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會受到限制。
這種能力是怎麼來的?管理大師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曾經對能力給出過這樣的定義“能力是需求和環境之間的橋梁,提供了一種表達需求的方式。 ”
也就是說,能力產生於需要。 你的能力和你的需求一樣大。
能力是動態的,你的能力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你能力的增加而不斷擴大和向外延伸。
你的能力在哪裡,你就可以圈出你成功的領域。
利益邊界。 亞當·斯密說每個人都有利潤最大化的傾向。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是正常的。
但是,追求利益的時候,一定要有界限,不能丟了底線,碰了紅線,做了不該做、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如果你是老闆,你不能失去底線,為了利益而做違法的事情。
你是管理者,不能模糊理性和法律的界限,為了個人利益而損害公司利益。
你是一名員工,你不能為了獲得更高的獎金和佣金而做違背公司價值觀的事情。
我舉個例子:很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名主管時,我帶了乙個下屬。
這個人工作很辛苦,每天工作到10點、11點,工作習慣也很好。
然而,唯一的缺點是他下訂單不多。 我也很疑惑,這麼努力怎麼可能得不到結果呢?問題是**?
後來,一旦他請假,我就覺得工作耽誤不了,於是我替他給那些客戶打電話,一連打了30個客戶。
然而,這些客戶告訴我:“你們公司從來沒有人給我打電話**,我也不知道你說的這個員工是誰!”
這才意識到,他只是在努力表演,其實都是假的。 那些客戶拜訪都是假的,那些工作習慣和記錄都是假的。
誠信是人生的底線。 為了個人利益,我會欺騙和失去我的職責,這樣的人,我無論如何都不會留住這樣的人。
個人利益是有界限的,其前提是集體利益不能受到損害。 任何時候都要抵制短期利益,堅守底線和原則,堅持做正確的事。
堅守職責,就能走得更遠。
關係邊界。 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
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困難的是距離。
有些人缺乏邊界感,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
比如,職場上有一種“巨嬰員工”,不管你有沒有時間,他們總是因為一些小事向你求助。
第一次,你出於善意幫助了他。 但他很快就會回來找你幫忙。 你無言以對,明明很忙,但對方卻一直在占用你的時間。 你拒絕了他,但他看起來很不高興:“不要幫我這件小事,你太小的朋友了。 ”
這是典型的缺乏界限感,你的時間是你的,沒有其他人有權占用它。
在未經徵得您的同意的情況下強行占用您的時間是越界的。
有句話叫:“不要把腳放在別人的鞋子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底線,就是在這個範圍內,誰也進不來,一旦進來,就容易產生矛盾,誰進來就是越位。
人與人之間,有一種情感的敘述。 不要覺得你情感賬戶裡的錢被揮霍了。
當乙個人的界限不斷被觸及時,情感賬戶最終會被掏空。
所以最好的關係是保持界限感的關係。
最後,總結一下:真正優秀的人是有邊界思維的。 很多時候,你能走多遠,不是由你做什麼決定的,而是由你不做什麼決定的。 當你有邊界思維,在邊界內做正確的事,做正確的事,你一定會成就偉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