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海洋的冷泉嗎?它是一種海底天然氣洩漏,多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海床上,神秘而珍貴。 小布從上海海洋大學獲悉,自12月4日起8天內,龔尚貴博士、王旭東博士、博士生傅建榮,以及該校馮東教授團隊的青年教師,攜帶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二號”科考船和“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 並組織TS2-30-3號航次前往“海馬”號冷泉探底,圓滿完成上海海洋大學首批南海冷泉載人深潛任務。
龔尚貴走出了船艙。
王旭東介紹,在8天的作業中,團隊完成了6項科研任務,最大深度1432公尺。 “我們工作很緊張,每次潛水持續8個多小時,完成每次潛水採集的樣本的預處理、檢測和儲存至少需要十個小時。 龔尚貴介紹,“深潛對裝備成熟度、團隊成員心理生理狀態、團隊協作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深潛航程的成員們不僅克服了海上不利的工作條件,而且突破了能力極限,在24小時內完成了兩次潛水,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既定的潛水任務和目標。 ”
上海海洋大學團隊共收集了50個不同冷滲生境的沉積物插管、60多公斤的塊狀煙囪狀冷滲碳酸鹽岩、10多種生物型別(>40公斤)、1000多個孔隙水樣本。 ”
此外,本次航行還開展了上海海洋大學自主研發的全海深度原位培養取樣裝置的試驗工作,完成了國內首個冷滲環境耗氧通量觀測實驗,填補了國內海底冷滲環境耗氧通量評價的空白。
載人深潛,隨著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新時代海洋科學的發展方向。 “這次航行是一次成功的深潛,我們也順利完成了團隊的'傳球助人'。 馮東教授介紹,上海海洋大學極端海洋過程與資源研究中心擁有一支優秀的潛水團隊。 早在2024年,該中心主任陳多福教授就通過載人深潛器對墨西哥灣的冷滲物和水合物進行了實地考察,馮東教授是2024年首次實驗應用航行的蛟龍號首批潛水員之一。 在這次科考中,龔尚貴博士作為航程執行主任,王旭東博士作為核心成員加入潛水隊,成為新一代深潛科學家。
文:傅家 徐玲 編輯:王玉萌*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新區官方微信發布
浦東這裡將修建一條新路,一探究竟面對寒潮,他們全力以赴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