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一所大學校。 如何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發揮最大能效的美育效果?近日,“對接與轉型——新時代全國審美教育研討會——博物館藝術教育專題”會議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專家、教育專家、行業精英齊聚一堂,就博物館角色轉型等話題分享真知灼見。 數位化建設與藝術人才培養、博物館空間建設、展覽照明設計與應用、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美育新業態。
與會人員合影。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會議由四川美術學院主辦,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承辦,聚焦博物館視角下博物館美育教學的對接、轉化與建設。
本次會議旨在促進美術教育專業用好美術館美育資源,促進以教育為載體的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提高美術教育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同時,依託博物館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以美育為載體,豐富產品和資源,促進博物館與藝術教育的深層關係。 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傅繼紅說。
傅繼鴻開口道。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會上,四川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院教授祁東方表示,在博物館越來越走進人們生活的背景下,博物館的角色正面臨一場變革,“應該是服務,而不是教育”,不是教育人,而是服務人。 這種轉變不僅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創造新的需求,從觀眾的角度重新思考博物館的展覽和敘事,引導更多人關注和探索文物背後的內涵和價值。 此外,博物館還需要創造乙個更加開放的語境,將展品的詮釋回歸到文物本身,讓“文物說話”,實現“永遠看得見,永遠新”。
祁東方開口道。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華媒華夏國際文旅發展集團數字文旅中心總經理唐芳勇看來,博物館需要進一步強化資料新體驗,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數位化建設和藝術人才培養,數字藝術人才的培養是未來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
唐方勇開口道。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鞏義文化博物館中心專家、公義博物館原副館長劉曉梅介紹了北宋皇陵作為文化遺產,如何運用大地藝術的形式,創造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的對話。 她表示,在地文脈、歷史和經絡是土地美學的基礎和靈魂,其核心和主要物件是整個人類生態系統,這激發了我們思考“我們應該為文化遺產構建什麼樣的共存環境”。
成都烽火數字科技董事長傅峰表示,博物館的展覽策劃者和執行者是人類的主觀輸出,他們用主觀的理解和執行力搭建了乙個承載客觀資訊的平台。 對博物館空間的詮釋是展覽組織者和策展人開展工作的基礎,只有詮釋之後,才能有良好的邏輯引導觀眾去感受和創造美。
貴州師範大學副研究員劉林紅以敦煌壁畫藝術精品貴州美術館巡展為例,分享數位化背景下志願者與博物館的美育。 他表示,博物館數位化後,面對觀眾認知的變化,需要調整志願者的招募和培訓,讓觀眾在志願者的指導下,更好地感知和體驗博物館的展覽內容。
廣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館館長蒲廷麗結合國內外博物館的文創經驗,分析了當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文創產品的核心是挖掘博物館產品的文化價值。 博物館的美育活動也應該屬於廣義的博物館文化創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還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學術交流平台,並首次開設了青年單元,圍繞“探索地方、開闊視野、匯聚未來”等議題,來自浙江大學、西華師範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新疆藝術學院的10位青年學者、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受邀分享他們在博物館美學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現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化的學術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