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被授予“終身成就獎”,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中國考古學家。
公開資料顯示,嚴文明曾任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 他從仰韶文化出發,在全國範圍內對新石器時代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年代學和譜系學框架。 他提出了“雙瓣花”理論,倡導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多學科研究方法,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重要引領者。
自2024年河南仰韶村考古以來,中國考古已經走過了百年。 然而,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考古工作主要在2024年以後進行。 2024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嚴文明繼續任教,教授新石器時代考古學。 2024年,他率學生第一次到洛陽望灣進行考古習,指導學生以望灣遺址地層清晰細緻的分期為標尺,衡量附近仰韶遺址的分期。 在隨後的研究中,嚴文明對仰韶村、西陰村、苗地溝、盤坡、三里橋等仰韶文化遺址資料進行重組,分析典型遺址的地層關係和分期,研究各區域的分期,對比總結各地相應的文化分期,通過型別學和地層學將仰韶文化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和兩個階段, 為仰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2024年,嚴文明被認定為“中國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 當年,他在向“中國古代歷史和社會科學通則”國際研討會提交的論文中提到,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一朵巨大的雙瓣花,中原文化區是花朵的中心,而周邊的甘青、山東、燕遼、長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區是第一層花瓣, 外圍文化區是花瓣的第二層。中原文化區位於花之中心,起著連線各文化區的核心作用,同時也將文化輻射到周邊文化區,而周邊文化區則保持著自身的生命力。 在他看來,北方旱作農業體系和長江流域水稻種植體系兩大農業體系的形成,為中華文明奠定了廣闊的基礎,兩種體系相輔相成,使文明得以延續。
這一理論被稱為“雙瓣花”理論,於2024年3月由《文物》雜誌提出,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如今,90歲高齡的嚴文明被授予終身成就獎,獲獎內容如下:“這不僅是對閻先生對考古學科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的認可,也是對他不懈努力的肯定,向公眾宣傳考古學對當代社會和世界共同未來的重要性。 對此,嚴文明寫下了自己的感受:“謝謝你給我崇高的榮譽,我只是勤勤耕種,不在乎收成。 ”
*丨北京**客戶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