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選擇中醫的患者數量逐漸增加,不僅是老人阿姨等傳統群體,還有很多年輕人。 主要原因有“四怕”:怕醫院排隊難,怕現代化藥傷肝腎,怕吃完藥不能輕易停藥,怕醫院太貴。
經常有患者問:一般情況下,一副中藥多少錢?小中醫仔細分析一下。
普通患者看病時,會注意兩件事:療效和成本。兩者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如果好起來,貴一點也沒關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但症狀緩解,評價仍為陽性;如果不治癒,症狀會惡化,即使藥價便宜,也無法忍受。
處方貴不貴,可以採取“逆查”的方法,看藥材是否多,藥理是否合理,療效是否好。 中藥的處方有規矩,大致有3條規矩:
1.簡單,方便,便宜且經過測試配方簡單明瞭,按時代稱“簡單”;藥材易得,因地制宜稱“方便”;負擔得起且高效,普遍的人被稱為“便宜”;療效是肯定的,叫“試驗”,不拖泥不水。
2. 君主、大臣、助手和特使:任何有效的處方都必須具有配伍特點和要求,並且有主藥、輔藥、復配藥、催經藥等,而不是“一鍋煮”和“一抓”,根本看不清主次。
3、上公升、下降、下沉、浮動:任何有效的處方都是使用藥材單一的藥物,藥物或組合,根據情況,激發正氣,扶養陽氣,呵護胃氣,糾正身體的偏心和病變,通過對藥材的分析來知道藥方是否正確。
有患者發現,一包中藥大多是花草、根莖、枯葉、果枝,為什麼動輒要幾百元,成了“貴藥”,吃不起。 有的針對同一種疾病,不同的中醫師開的藥差好幾倍。
普通的中藥多少錢一副?而且,中醫處方不透明,心裡沒有底。
嚴格來說,一對中藥就是由它組成的成本、功效、稀缺性、中藥名氣決定了,中醫還有乙個明顯的特點:大多數中藥不收取**費用,它們一起計入處方中。 因此,中藥有一定的浮動幅度。
但是,即使變化很大,也有14個因素會影響處方**:
1.疾病。 按照現代醫學的觀念,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疾病,其中呼吸系統的處方一般比較便宜,神經系統和心腦血管系統的處方比較貴。
2、藥材的數量和用量。 藥材的香精和克數越多,價格就越貴,開的處方越多,總價就越高。 近年來,出現了一些30多種口味的大方劑,不是說它們沒有效果,而是中藥對藥材的數量有要求。
俗話說:喝中藥,處方超過十三種口味,醫生水平不好;如果處方超過 18 個,醫生將不會去看醫生。 或許能動虞啟迪現代中醫。
不過,傳統方劑中也有一些藥材,如土豆丸、龜甲湯丸、大火羅丸等,關鍵是看療效。
3、藥材質量。 野生藥材比栽培藥材更有價值;生長周期長的藥材也比較貴。
4.處方使用。 內用的處方不多,但如果是藥膏或者藥酒,基本上就是大處方了。
5.如何服藥。 內科更便宜,外用和沐浴處方更貴。
6.藥材的處理。 配製的藥物比不需要配製的藥物貴得多。
7.處方中是否有補品。 在處方中出現了人參、冬蟲夏草、阿膠、鹿茸、海馬等滋補藥材,價格較貴。
8.是否有動物和昆蟲。 處方包括地龍、全蠍、水蛭、蜈蚣、蛇等藥材,價格比較貴。 過去,稀有藥材不僅限於銷售,有的處方是天價。
9.區域經濟層面。 一般來說,消費水平越高,中藥的整體水平就越高。
10.病人的病情。 如果是孩子,劑量低,補品少,強效藥少,價格便宜;老年人和成人的處方通常更昂貴。
11.中醫水平。 好的醫療就是要把握主線、主要證據、整體推進,不糾結於細節,尤其要講究“全體領”;庸醫就是開更多的藥,泛水,反正總有幾種藥可以治標。 然而,開出的藥物越多,藥物的性質就越分散,風險就越大。
而且,乙個好的醫生會先開幾劑,見效後再微調,再鞏固三到五天;庸醫們一次開了一堆藥,即使服用了很長時間,他們也不會在中間調整。
12. 中醫學院. 有的是處方,整體處方比較便宜,有的是處方,藥品也不便宜,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同樣的病,不同的醫生,和處方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如果是同一宗中醫,配方中的草藥越多,水平通常越低。
13.診療機構的性質。 通常社群或鄉鎮醫院的處方比較便宜,其次是正規醫院、中醫館和私人診所**。
14.藥材波動。 這是乙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小麥貴,饅頭肯定不便宜,尤其是今年很多中藥帶動了不少處方,中成藥製劑更是貴。
一般來說,以目前中藥**為基礎,如果內服處方,8-12種調味藥;
都是植物根莖、花葉,很少超過30元;
如果有調製藥材,則在30-40元範圍內;
普通補品有一兩款,大概50-80元;
如果以滋補品為主體,當克數不多時,**大多在100-150元左右;
*疑難、重症,可能超過300元;
但如果一對藥超過500元,可能就有問題了,值得商榷。
希望通過這些基礎的介紹,讓患者對很多患者接觸普通的方劑、普通的藥材有乙個基本的了解,關鍵是看中醫是如何“安排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