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魏、蜀、吳三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常識。 不過,在三國存在初期,其實在漢族長期存在著乙個基本自力更生的政權,這個政權一共經歷了三代四位君王,統治長達50年之久。 在它存在期間,它不僅與曹魏、袁氏有著深厚的糾葛,甚至在朝鮮半島上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擴張,可以說確實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那麼這個政權到底是誰呢?在它存在期間發生了什麼?
東漢時期,公孫氏是當今遼寧地區的乙個大家族,我們今天要說的政權就是遼東的公孫政權,其創始人叫公孫渡,這個人的崛起可以說是充滿了奇特的轉折。 公孫當時在遼東縣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大姓,東漢末年,擔任遼東太壽的人叫公孫辰(yù)。 而這個公孫辰有乙個兒子,名叫公孫杜。 但不要誤會我的意思,這個公孫都不是後來在遼東建立公孫政權的公孫杜。
而這個公孫杜雖然是遼東太壽的兒子,據說生活條件應該不錯,但是他沒有生活可享受,很早就去世了,失去愛子的公孫辰自然很傷心。 但不可思議的是,當時,在公孫辰的衙門裡,有乙個名叫公孫度的小官,他和他死去的兒子同年出生。 而這個公孫都聰明伶俐,做事非常會做事,很快就被剛剛失去兒子的公孫辰視為情感寄託的物件。
不久之後,這個公孫都就被公孫辰收養為義子。 公孫辰不僅為他提供教育,為他娶妻,還大力培養他,真的要把他培養成自己的兒子。 就這樣,沒過多久,出身小官的公孫都就晉公升為孝順,被推薦給東漢的尚書臺,來到東漢**政權工作。
董卓曾經幫助公孫渡崛起,而當時東漢已經進入動盪時期,公孫渡在朝廷中沒有任何根基,所以他獲得的官職很快就失去了,可以說他的崛起才剛剛開始,就要死了。 但沒過多久,他的命運就發生了第二次轉折。 不久,董卓掌管了東漢,董卓有乙個重要的部下徐榮,他也是遼東出生的,是公孫渡的同鄉。 不久,公孫杜很快就結識了徐蓉,徐蓉向董卓推薦了公孫杜。 公元189年,董卓任命公孫都為遼東太壽。 就這樣,小官公孫都通過這條奇特的路徑,獲得了遼東的權力。
而曾經在東漢時期的公孫度,也非常清楚當時東漢府邸即將崩塌的局面,所以在他掌管了遼東政權之後,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開始分化自己。 到達遼東後不久,他就公開處死了一位挑釁他的縣長孫昭,並迅速確立了自己的權威。 第二年,他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並自行擴軍,開始在遼東劃分領土。
公孫渡也是漢末的重要分裂勢力之一,他迅速將遼東縣劃分為三個縣,設立遼東、遼中、遼西三個縣,並很快派兵占領了今山東的登州半島,並控制了漢代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的樂浪和宣蘇兩個縣。 他的控制範圍很快擴大到遼東的5個縣加上山東半島的一部分,他成為最有權勢的王子之一。
除了軍隊的迅速擴張,公孫杜還為自己在遼東的分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曾經公開告訴親信,當時有民間傳聞,有乙個叫孫鄧的人想成為天子,姓公孫, 聖吉二字,鄧勝和同意了,所以想要成為天子的孫鄧其實就是他自己,所以他出行時甚至動用了天子的儀仗隊。
在當時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公孫都也很快有了捲入中原的企圖。 有一次,他想趁著曹操遠征之機,動用一萬騎兵和三萬步兵突襲當時曹操的大本營鄴城。 不過,當時被他扣留的著名戰略家梁毛,卻為他詳細分析了自己與曹操的實力對比,認為他很難輕率挑戰曹操取勝,所以不如鞏固遼東,觀望中原混戰。 公孫杜在判斷形勢後採納了梁毛的意見,然後採取了保衛領土和保衛自己的策略。
公孫氏的勢力範圍在鼎盛時期,但在遼東,公孫渡還是很有侵略性的。 因為當時遼東周邊的局勢也十分複雜,所以有高句麗、武衡、扶餘等民族。 其中,高句麗也有類似的霸主地位,在東漢時期,它經常挑戰漢朝的邊縣,數次攻打遼東和玄宿等地,並在戰場上擊殺了漢朝的遼東太壽。
然而,公孫度在與高句麗的對抗中迅速佔據了上風,一度想支援高句麗失落的皇兄奪取皇位,進而控制高句麗政權。 當時,他借用了三萬大軍,向高句麗王派兵叛亂,但叛亂最終失敗,公孫杜控制高句麗的企圖沒有成功。 但這段歷史也足以說明他當時壓制了高句麗。
此外,公孫渡還攻打西部的烏環,向當時被高句麗鎮壓的扶餘族人投降,以至於在史書上留下了“九種東夷人皆為”的記載。
曹操也與公孫氏有交集,因此公孫都成功地在遼東建立了統治,成為一方的王爺。 在兒子公孫康統治期間,公孫政權的地位更是得到進一步鞏固。 首先,公元207年,曹操擊敗五環、袁習、袁尚聯軍後,五環山虞蘇福巖和袁習、袁尚曾率領殘軍前往公孫康,東吳的孫權當時也派使者前往遼東, 要遼東臣服於自己,也就是與之結盟。可以說,公孫政權一度成為幾方想要拉攏的甜蜜點。
然而,在權衡利弊後,公孫康認為曹操已經是華北的霸主,因此與其他勢力聯手挑戰曹操並不明智。 於是,他乾脆一同殺了烏歡山羽、袁氏兄弟和東吳使者,向曹操表示臣服,以換取曹操同意他脫離遼東。
袁紹的兩個兒子都被公孫康殺死,在穩定了曹操之後,公孫康再次集中兵力攻打高句麗,“滅其王國,燒毀其城邑”,並從中奪取了大片領土。 後來,公孫康在樂浪縣南部設立了歐比邦郡,歐比邦郡甚至觸及了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可以說當時的公孫政權徹底鎮壓了高句麗,以至於在史書上留下了“雄章海東、外衣”的記載。
但在公元221年,公孫康去世,之後他的弟弟公孫公在遼東掌權。 公孫恭的能力比父兄差很多,對內始終無法為大眾服務,公元228年被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帶走。
但公孫淵控制遼東之後,也誤判了自己的實力。 他先是放棄了守疆的策略,主動與東武聯絡,讓東武同意冊封他為燕王。 然而,公孫淵很快意識到東吳遠在江南,他很難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於是他甚至將東吳的使者張密斬首,並將他們的頭顱交給了曹偉。
公孫政權最終被司馬懿滅,但公孫淵借東吳之權奪寶的舉動,讓曹偉意識到遼東日後可能也會給他添麻煩,於是趕緊請他入朝,但公孫淵當然拒絕了。 終於在公元238年,曹魏的大臣司馬懿率軍攻打公孫氏,並於當年8月攻占了公孫氏的首都向平。 就這樣,持續了50年左右的公孫政權走到了盡頭,但其發展遼東、殺害袁氏、鎮壓高句麗等行動,可以說對中國歷史的演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