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導演埃公尺爾·庫斯圖里卡 (Emir Kusturica) 1995 年的《地下》以 1941 年至 1992 年為背景,是一部諷刺南斯拉夫悲慘荒誕戰爭歷史的黑色喜劇。 意象的強度、內容的豐富性、情感的《地下》確實是30年後的精彩作品。
二戰期間,南斯拉夫被德軍占領,游擊隊員馬可帶著他的好哥們黑男孩入黨反法西斯。 黑匣子深深地愛上了戲劇女演員娜塔莉,他策劃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英勇營救行動,從德軍手中拯救了這位美女。
德軍將軍們被激怒了,率領部隊奪回了娜塔莉,並抓住了黑男孩並折磨她,雖然馬可設法救了他們,但黑男孩意外地受了重傷,不得不留在地窖裡休養。 馬爾科對娜塔莉一見鐘情,渴望占有娜塔莉的馬克乾脆按照自己的計畫,永遠封住了地窖。
馬哥讓黑匣子負責地下軍工廠,用各種手段讓他以為戰爭還沒有結束,並沒有告訴他們外面世界的真實情況,但他沒想到,這封信封了二十年,馬可娶了娜塔莉,在地窖裡, 黑匣子等人認為,二戰還在進行,還在忙於這場不存在的戰爭。
在一次事故中,坦克轟炸了地窖,黑仔趁機逃出地窖與德國人作戰,希望為祖國盡自己的乙份力量,卻發現他所知道的事實都是假的。 後來,內戰爆發後,黑傑成為了一名不屬於任何勢力的僱傭兵,繼續在同胞自相殘殺的戰場上解怨舊仇。
《地下》看起來像是醉漢拍的,但仔細想想,你會驚嘆於它的銳利。 整部影片本來就很荒謬,劇中拍攝的場景更是荒誕,真假難辨,人生就像一齣戲,這一切是真的,宣傳,還是人為的幻覺?
生活在中間的人想不通。 戰爭的雙方,一邊是可怕無情的戰爭,另一邊是看不到明天的人們的放縱。 沒有真正的英雄,每個人都是悲慘的小人物。
這部電影有三個篇章,戰爭、冷戰、戰爭依次出現,暗示戰爭根本不會結束,歷史重演,冷熱皆是戰爭,冷了可能是沒有槍的戰爭,但各種意識形態衝突和階級差異仍在醞釀著下一場熱戰。
在影片的最後一幕,有一輛燒焦的輪椅無可救藥地盤旋著,彷彿在總結整部影片的結局。 而在最後一幕中,幸福的人們終於團聚慶祝,但死後,他們所處的土壤卻不是一片土地,而是一小塊飄飄離得越來越遠的迷你島,彷彿迷失在某種對過去的記憶中,在現實中是不可能找到的。
《地下》用一段瘋狂的三角戀來形容南斯拉夫的真實情況,戰爭的瘋狂可能不為所有人所理解,但愛情是普世的。 因此,這部電影雖然承載著複雜的歷史資訊,但它卻能以一種通俗的形式打動不知情的觀眾。
《地下》是一部黑色荒誕悲喜劇,展現了南斯拉夫半個世紀的悲慘歷史,從二戰德國入侵,到冷戰時期狄托領導的美蘇之間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最後到狄托死後聯盟爆發內戰的殘酷結果。
第二次獲得坎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導演埃公尺爾·庫斯圖里卡,憑藉這部電影,將家國的血淚揉進了馬可、黑仔和娜塔莉之間的恩怨恨中,用馬戲團般的瘋狂噪音,但同時又極其精準的形象符號, 哭著笑著講述著這個在拍攝時還沒完成的戰爭故事。詩如夢似幻的結局,足以在影史上留下乙個名字。
這部電影最現代的元素,可以對應大量南斯拉夫的真實情況,但即使觀眾不理解,也能從劇中的愛情、親情、民族故事中找到感動,這就是大師的講故事技巧。
在電影中,馬可有一句台詞是:我們都瘋了,但我們還沒有經過考驗。 我很難和他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