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子木團隊。
前言:這段時間我沒怎麼更新文章,很多讀者在後台說子木先生失蹤了......哈哈並沒有消失,只是這段時間沒什麼可寫的。 年底,我去了幾個城市,結識了一些各行各業的老朋友,乙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過去在酒桌上,網際網絡、房地產、製造業都喜歡互相打架,互相看不悅。
這一年,大家握手言和,既然大家過得不好,不如新舊恩怨並存,多喝幾杯。
大家對明年還是有一些期待的,他們很光明,但同時,他們更擔心經濟將不得不對抗滯脹。
這句話聽起來很對,但有兩個錯別字。
縱觀幾個城市,跌幅最嚴重的是南京,很多地區的房價已經回落到2024年,應該是今年最差的。
安徽老鐵說,原來安徽村民把南京當成自己的家鄉,心狠手辣,跑過來屋裡炒貨,現在卻壞到連褲子都沒了。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還行,深圳、杭州也有紅板,但都是顛倒的,沒有參考價值。
總之,優質城市已經在築底了,但怎麼建,建完之後,還是要打通地板和地窖,我們只能等待接下來的政策和經濟動向。
在這段時間裡,有買房意向的人應該先觀望,看一看,不要著急,當然不是他們根本不關注樓市,而是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會更加提高認知,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學習那些基本的邏輯和概念。
下面就來聊聊乾貨,給大家分享一下,比較適合剛看完樓市的小白同學,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可以跳過就不看,就像文末一樣。
以下為正文:
近日,網易數字閱讀並發布了一組關於“華人社群衰敗”的資料,引起了業主的共鳴。 據統計,中國家庭中超過65%的房屋是在2024年之前建造的。 根據網上的說法,“華人社群的壽命只有10年”,市場上的大多數社群都進入了衰落期。 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做過多年的城市研究,看過上千個社群,你會發現,僅僅從時間的角度來考慮“社群的衰敗”是非常狹隘的。 我見過不止乙個城市,15歲的社群乾淨整潔,建築不顯年代感,而隔壁3-5年的次新居社群,垃圾亂扔草坪光禿禿的,眼睛都進入了暮年。 事實上,房子就像乙個人一樣,看起來並不老,取決於很多方面。 下面幾個真實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你就會明白什麼樣的房子、什麼樣的社群是不容易腐爛的,腐爛的速度也明顯與房價的走勢有關。 最初的選擇大概是在2024年,當時我遇到了一位正在諮詢買房的讀者,名叫小趙。 小趙是典型的80後上海飄,七八年前大學畢業,來到上海打拼,趕上了行業紅利期,開了一家規模不錯的公司,躋身中產階級之列。 當時,小昭要買房結婚,雖然是第一套房子,但他並不打算落戶,訴求是保值增值,希望以後有機會換個更好的房子。 我非常支援小趙的想法。 然而,他從未買過房,對手中資產的認知和未來的規劃都比較“懵懂”。 當然,選擇房間是非常困難的。 我告訴他,除了選址、配套設施等必須考慮的因素外,我們還要關注小區的“折舊速度”,這關係到以後賣得不好。 最簡單的判斷方法之一是檢視立面。 當時,小趙打算在周浦附近買房,有兩個小區可供選擇,乙個是有小院的新中式風格,乙個是有公共綠化的玻璃幕牆。 小昭看了樣板房後,瘋狂地迷上了新中式風格,準確地說,他愛上了小院,想著以後種點花草,養狗在院子裡喝茶。 事實上,我對新中國風格持保留態度。 不是說新中式不好,而是好的新中式風格施工要求太高,維護成本比常規商品房高得多。 例如,對於立面,大多數開發商會使用石材塗料代替大理石來降低建築成本,短期內可能看不出差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容易老化。 同時,自營院落是對業主財力和精力的極大考驗,考慮到小區整體綠化,家庭決心長期維護院落,這遠遠不夠。 但小昭最後還是沒聽進去,按照他的邏輯,他說自己不忘初心,新中式更好......前段時間,小昭突然找到我,說我提醒我的問題發生了。 房子的外牆被雨水沖刷了好幾年,已經泛黃變色,院子前幾年還好,後來大部分業主都沒有耐心繼續打理。 房子掛的時候,小趙也被中介潑了一盆冷水:在同乙個位置,因為小區的環境問題,一平公尺的**和另乙個小區差很大。 聊天中,小昭後悔了,問我能不能幫他想個辦法。 但在這一點上,我很難說,我只能安慰他,至少他踩對了時間和地點,少賺不虧。 門面是一分錢的價格,基本的1:1對應小區的質量,所以買的時候要多問一些。 第二個故事是家裡的人比較有意思,是上週和一位做房地產經紀人的朋友一起喝茶,聊聊小區的環保問題,他說:這兩年我都請客戶帶我去,我不怕碰到老小區, 但我更害怕遇到“群租房氾濫”的新社群。因為群租房很多,哪怕是3-5年的新社群,也大多破爛不堪,有時候和顧客好好聊聊,一進小區,就沒有後續了。 讓我想起了關於商業區的爭議。 從很久以前就有讀者問我:買房子越靠近商圈越好,附近的商場越多越好?如果單從方便的角度來看,確實如此。 但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來看,並非如此。 離商業區越近,房屋就越有可能被商業區的不良部分侵蝕。 例如,去年,幾位大學老師向我尋求買房的建議,那個人稱他為張教授,他們的訴求是先賣掉他們擁有的房子,然後再換乙個新的房子。 當我得到關於老房子的資訊時,我有點困惑。 房子不算老,剛過5年,房子位置很好,靠近武漢光谷廣場,有地鐵,有商圈,房子離兩個人的工作單位很近,華科大學,上下班方便。 為什麼一定要匆匆換房子呢?問了幾遍後,張教授解釋了原因:“我真的不想看到有人露出兩個奶子晃來晃去......再來一次。“張教授樓上樓下,附近步行街都有住客,據老教授說,這些住客平日穿得比較'時髦',嚴重影響了他傳統的審美觀念。 另外,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租客經常深夜回家,回家後不老實,踩著高跟鞋蹦蹦跳跳,兩個人睡不著覺。 我多次向物業投訴,但那個人是租戶,根本不在乎。 起初,張教授以為是特殊情況,但後來打聽了一下,這個小區其他樓房和步行街都有很多租客。 租客對房屋和社群本身的保護意識不強,垃圾亂扔,在電梯裡抽菸吐痰,時間久了,小區顯得一片混亂。 張教授說,他並沒有真正歧視別人的工作,但他覺得來自兩個世界的人很難一起生活和交流。 和他們一樣,這裡也有很多老師買房,但近兩年來,因為這個問題,大部分都搬走了。 太多的租戶迫使優質居民搬出,然後更多的租戶湧入,最終造成惡性迴圈。 這種情況在很多群租房和搬遷住房社群的社群中並不少見,從另乙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迴圈效應。 千塊錢買房,千塊錢選擇鄰居。 乙個社群的命運與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息息相關。 經理人的能力 每次出門坐滴滴,都喜歡和司機聊天。 司機載著很多乘客,他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資訊和故事。 前段時間,我遇到了乙個特別能幹的師傅,跟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幾年前,他終於攢錢在老家買了一套套房,可是開發商帶著錢跑路了,房子成了爛房子。 好在後來有人接手了這個專案,雖然晚了幾年,但他還是拿到了房子的鑰匙。 師傅很高興,簡單裝修後,就搬了進來。 過了幾天,他才發現不對勁,因為他的房子在中間,幾乎每天都有樓下咔嚓咔嚓、砸牆的聲音,有時晚上還在施工中,這讓很多居民不滿不已。 師傅也找了好幾次物業反映情況,但每次物業來,都是對泥巴說好話,師傅心裡總有個:算了,之前做爛樓的業主不容易,急著裝修住進去, 他能理解。結果,有一天晚上,發生了一件大事。 師傅下班回家,準備洗漱休息,在刷牙的時候,突然看到一條裂縫......在鏡子旁邊我很害怕,最近沒有**,為什麼房子突然要倒塌了。匆匆穿好衣服下樓後,已經有不少居民指指點點,仔細一看,整棟樓的側面出現了一條深深的裂縫。 立即尋找物業,經過調查,原來是因為二樓的裝修,整個承重牆都被砸碎了。 先是爛尾,後來就成了危險的樓,師傅心裡苦不堪言,天天帶人到二樓維權,可是二樓的家人連夜跑路,他不知道該去哪裡。 師傅打聽得知,小區的物業經理是二樓業主的姐夫。 難怪晚上沒人關心他家的裝修,他還是同情他們,師傅後悔了。 但事情已經發生了,房子完全無法居住,後悔也來不及了。 我去找施工隊反饋說,建築本身質量不好,被重重敲打,導致樓梯結構異常,即使加固,也不能保證不會倒塌。 就這樣,師傅在恐懼中住了2年,搬出了那裡,房子再便宜也賣不出去,因為沒人願意住在破舊的房子裡...... 中國有相當多的住宅物業,由開發商承包,容量參差不齊。 讀者經常在後台抱怨,說自己的財產,除了有兩個警衛和幾個清潔工,其他什麼都不在乎。 收錢的時候,他是最活躍的,一做點事情就會緊張。 綠化帶要麼光禿禿的,沒有草,要麼雜草有三尺高,業主多次匯報後才安排人修剪;在小區裡,遛狗不拴狗沒人在意,東西邊有成堆的,沒人清理。 有人甚至在綠化帶內設定了一圈停車占用者,作為自己的停車位使用了一年多,物業對此置之不理。 其實,小區的長壽,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細節決定的,能“年輕”多久,物業的能力非常重要。 無論是自然貶值還是人為因素,社群的衰敗都是必然的結果。 但好房子必須有自己的抗老化能力。 和人一樣,林志玲無法回到十八歲,但她可以過上比同齡人多得多的精緻生活,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多重因素來判斷,把握房子生活興衰的週期,尋找更多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