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的遺傳多樣性資料表明,東南亞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人口的主要地理區域,佔東亞Y染色體的92條4個優勢單倍群O、D、C和N中有87%來自東南亞。 但除此之外,還有 6 的比例在東亞北部的人群中檢測到79%的其他單倍群,如E-SRY4064、C5-M356、G-M201、H-M69、I-M170、J-P209、L-M20、Q-M242、R-M207和T-M70,並根據家譜地理分析確定為南亞、中亞和西歐亞起源。
以下是對新石器時代以來進入中國的“西方”移民的全面回顧。 雖然他們中的許多人位於新疆,包括中國西北部的省份,但超過一半的人已經演變成漢族人。
一些南亞、西歐亞大陸**單倍群和共同祖父母時代。
1. H1 M52型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初期——大約 9,700 年前,來自南亞北部的人們遷入西北地區測試結果表明,單倍群以漢族人為主,其次是新疆的維吾爾族更令人驚訝的是,廣西的荊族人也發現了大量的樣本。 H-M52是H1(H-M69)的分支之一。 H-M69及其進化枝是南亞人群中最重要的單倍群之一,尤其是H-M52,佔比較高的比例。 H-M52在巴基斯坦的卡拉什人中發現頻率最高,佔205%。卡拉什人是乙個獨特的民族,生活在西北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的乙個偏遠山谷中,與普通巴基斯坦人不同,他們大多是非穆斯林,相信萬物有靈論和祖先崇拜。 此外,鄰近的阿富汗努里斯坦人在皈依之前有著非常相似的文化和信仰,這兩個民族可能屬於同一血統。
此外,來自撒馬爾罕的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和伊朗人的樣本中也存在少量的H-M52單倍群。 H-M52是羅姆人(即吉普賽人)的常見單倍群,屬於H1A1A進化枝。 羅姆人起源於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 根據23魔方祖先來源資料庫的統計,H-M52及其分支佔全國男性人口的0%05%(約30萬人),分布在21個省市,其中新疆、寧夏、青海、內蒙古、甘肅五個西部和北部省區數量最多,其次是天津、北京、山東等。 在H-M52分支中,馬姓佔比最高,其次是魏、王、A、秦姓。 從民族上看,漢族佔一半以上,達到53人49%,其次是維吾爾族19人77%, 回族 1512%。可以合理推測,H1 M52種群的祖先最初居住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北部,他們從那裡從北線遷移到新疆。 至於來自廣西的荊族樣本,可能是越南人的情況,如果混雜了佔族元素,可能就有北印度單倍群,因為有些佔族人有北印度血統。 2.J2A8 M319新石器時代早期 - 大約2024年前,克里特文明的乙個祖先群體遷入陝西J2A8 M319是乙個非常罕見的單倍群。 23. 魔方祖先源資料庫不包括在內。 這個單倍群最初是在伊拉克和摩洛哥的三個猶太人中發現的。 隨後在希臘克里特島發現的比例較大(88%)。據推測,它起源於近東,並在新石器時代引入克里特島。 除此之外,在伊比利亞半島、瑞士和義大利也有發現,大概與古羅馬的擴張有關。 然而,這個單倍群在伊朗和希臘大陸並不存在。 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這群人是海洋民族。
中國的這群人可能是從西亞或地中海遷徙而來的。 該單倍群的18個樣本均為陝西漢族。 3.L3 M357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2024年前,古代印度河文明的先民遷入新疆L-M20(該單倍群的祖先)最集中的地區是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沿岸據分析,它與古代印度河文明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古代印度河文明的締造者與後來的雅利安人不同。 L-M357的頻率和多樣性最高的是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佔當地男性人口的28%,佔當地男性人口的11%。6%。在阿富汗,L-M357在布魯肖人(約12%)和普什圖人(約7%)中更為常見。 普什圖人是阿富汗的主要民族,主要居住在阿富汗的南部、東部和西北部。 Brusho 人是生活在巴基斯坦北部山谷地區的乙個民族,起源不明,據說最初是土著,由於雅利安人的遷移而被推入山區。 他們的語言Brushasky是一種孤立的語言,與其他語言的關係不明確。
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不同,L3-M357在印度只是零星的,僅佔04%。可以推測,中國L3 M357種群的祖先起源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根據23魔方祖源資料庫統計,L-M357各分支在全國男性種群中所佔比例為006%(約40萬人),分布在21個省市,主要分布在新疆,即15次。 但該族群以漢族為主,佔一半以上(5195%),維吾爾族和回族佔2338% 和 1169%,還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族、白族、烏茲別克族和彝族。 從姓氏上看,李姓最多,其次是馬、艾、劉、A、楊等。 4. J2A1 M322 (J2A).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和傳奇時代的開始——大約2024年前,早期冶金技術的人們遷入新疆J2a 的祖先單倍群 J-M172 或 J2 常見於西亞、中亞、南亞、南歐、伊朗西北部和北非的現代人群中,可能起源於高加索、安納托利亞和/或伊朗西部。 單倍群分布區經歷了兩輪擴張,第一輪與馴化技術在牛和山羊中的擴散有關,第二輪與冶金技術的擴散有關。 就J2A而言,最早的標本是在安納托利亞西北部的Barc N遺址(西元前6500-2024年)發現的早期新石器時代農民。 幾千年後,J2a成為青銅時代早期庫拉-阿拉克斯文化(西元前3400-2024年)的主要雄性單倍群之一。 庫拉-阿拉克斯文化最初起源於亞美尼亞和土耳其東北部,然後從這裡傳播到安納托利亞東部、美索不達公尺亞北部和伊朗西部。 這種文化能夠熟練地加工銅、砷、銀、金、錫和青銅,表現出早熟的冶金水平,強烈影響了周邊地區。
J2A在中國的共同祖先大約在2024年前,在早期的庫拉-阿拉克文化中,這表明一些文化群體在擴張的早期遷入中國。 中國學者在羅布泊的維吾爾人樣本中發現了J2A的乙個分支J2A1,佔4375%。5.Q1A2 M25在春秋初期——西元前700年左右,原始突厥人作為西戎的乙個分支遷入西北和山西單倍群Q-M25,又稱Q1A1B,起源於約240,000 年前,雖然頻率相對較低,但它分布廣泛,並在整個歐亞大陸的現代人群中擁有其後代。 多項分析表明,單倍群Q-M25在土庫曼人中頻率最高它佔伊朗戈勒斯坦省土庫曼族群的40%以上。 在整個伊朗,Q-M25百分比已從北部的9%以上下降到南部的2%至3%。 講突厥語的烏古斯部落最初是西突厥人的乙個分支,在公元 8 世紀左右遷移到中亞,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印度-伊朗人口,成為現代土庫曼人的民族基礎。 原始突厥人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一千年左右,據推測他們首先生活在蒙古東部,當時他們成為騎馬的游牧民族,並逐漸向西遷移。
根據23魔方祖先來源資料庫的統計,Q-M25分支在全國男性種群中的比例為004%(近30萬人),分布在19個省市,以青海、新疆、山西為主,其次是雲南、內蒙古、東北等省區,地理分布由西向東呈遞減梯度。 大多數民族是漢族,達到76人39%,維吾爾族和蒙古族佔694% 和 556%,其次是錫伯族、回族、韃靼族、滿族、哈薩克族和藏族。 姓氏是分布的,劉姓佔1 4餘,達到2647%,其次是高、王、張、艾等姓氏。 Q-M25 人口應該是乙個講原始突厥語的群體它可能在早春秋時期(西元前 700 年)進入中國。 其最初和主要活動區域應在西北,後來部分支部依次進入山西和東北,在後來的歷史時期大部分成為漢族。 調查春秋戰國時期從西北進入中國,東遷山西、東北等省區,與漢族融合的少數民族更有資格的是林胡。 靈狐可能是錫戎的乙個分支。 在晉國溫公統治時期(西元前7世紀下半葉),他活躍於晉國(今山西省北部)以北。 趙武陵王時期,“北破林亂築”,在其活動區內設立雲中、雁門、傣三縣。 戰國後期,林胡被李牧打敗,孤身逃亡,此後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再也沒有出現過。 據推測,它可能已經融入了匈奴。 除臨湖外,其他族群要麼沒有同時出現,要麼分布範圍不同。 例如,雖然兩者在戰國文獻中經常被放在一起,但婁甫早在商唐時期就出現在北方(《易周蜀王慧傑》):“易寅奉命,於是命令四方說:'鄭北孔通、大夏、沙車、古塔、丹羅、豹胡、戴齋、匈奴、婁福, 嶽石、小李、啟隆、東湖,請點供駱駝、白玉、野馬、野馬、駱駝、駱駝、好弓“)與Q-M25種群遷入中國的時間不符,說明其父系出身與臨湖不同。另乙個西戎族群,義渠,出現在歷史舞台上,至少在商代末期武夷時期(《本竹書編年史》:《武夷》)30年,周砍下義渠,被其王歸來。 也明顯早於Q-M25種群遷入中國的時間,且義渠活動區主要在陝北、甘肅北部和寧夏,即秦代設立的隴西、北地、上郡三個縣,沒有遷徙到山西的記錄,這與Q-M25種群在我國的地理分布不符。 其他東湖、犬戎、山戎、雲氏榮、陸渾榮、九州戎等似乎也互不相容。 至於為什麼中國有相當一部分Q-M25人口姓劉,可能與林胡被滅後被併入匈奴部落聯盟有關,南匈奴的很多貴族都是漢朝姓姓的。 6.F2 M427戰國初期——西元前5世紀末,西南彝族爆發了某些民族F2 M427是單倍群f(F-M89)的直系進化枝之一。 單倍群f及其分支佔非洲以外父系譜系的90%以上**。 出現在 380,000-550,000年前,最有可能的起源地是南亞或東南亞。 據推測,該譜系首次擴張和流行的地方是在印度次大陸或附近,並且大多數後代分支和單倍群從印度次大陸向外輻射到鄰近地區。 絕大多數單倍群F個體屬於它們的直系後代,即單倍群Ghijk,而F2 M427雖然也是其直系分支之一,但相對罕見。 它只分布在中國南方的雲南和貴州,以及泰國、緬甸和越南的彝族、拉祜族和庫聰族等少數民族。 根據23魔方祖源資料庫統計,F-M427及其分支在中國男性人口中所佔的比例為013%(約100萬人),分布在9個省市,以雲南最多,其次是貴州、四川、重慶等。 從民族來看,漢族佔近一半,為49人57%,彝族佔34佔19%,其次是白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 在姓氏方面,李姓佔2018%,其次是張、陳、楊、趙、王等。 這個族群的共同祖先大約在西元前5世紀末,從其分布區域和歷史時期來看,應該與西南彝族密切相關。
據《史記:西南彝族傳》記載:“西南彝族長,數數眾多”,其中最大的是夜郎。 黔西北考古學家發掘的合章可樂遺址,是夜郎王國的重要遺址日期可追溯到戰國中期,與F-M427族群進入中國的時間一致。 此外,在貴州發現的所有F-M427分支人都生活在西北部的六盤水市和畢節市,也就是合章可樂遺址所在的地區。 此外,西南彝族重要分布區雲南也有F-M427分支種群,但主要生活在普洱、玉溪、臨滄的拉祜族和彝族地區。 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雲南主要是居住在滇池附近的滇安人。 滇人屬於白埔族,白埔至少早在商朝就出現在中國南方(易周蜀王回街正南有白埔)。 不符合F-M427種群的共同祖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