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顯然是站在舒寒的立場上,視舒寒為正統。 這在文中對劉備(蜀涵集團)的刻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對呂布、曹操、劉璋等對手的描寫,呈現出膽大妄為、弄巧成拙、奸詐邪惡等形象,使劉備在對比中始終顯得光彩照人。 然而,羅貫中再怎麼想寫,都離不開歷史的框架,所以乙個在三國時期與劉備沒有交集的人物,不經意間讓曹操的光芒閃耀,甚至犧牲自己刺殺了他。
這個三國時期的牛人,就是董卓,一出場就霸氣濃郁的人物。 文章提到,他在西州指揮了一支20萬大軍,他經常有一顆不服從的心。 這裡需要說明兩點:第一,西州(涼州)軍可以說是東漢最強大的主力軍,曹操對此深有體會,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時,曹操差點死在董卓手下的徐榮之手, 在西涼差點死在馬超之手。其次,董卓的悖逆在一開始並不存在,而是在他得到乙個大好機會後才顯露出來的。 為了平衡太監集團,何晉召見董卓進了京城。 所以,董卓可以說是整部《三國演義》中機會最好的角色,他甚至半路玩起了“救車”的好遊戲,成功救了漢仙帝和陳六王,也就是後來的漢仙帝。 因此,董卓可謂是乙個擁有獨特機會的人。
不過,董卓雖然實力超強,機會最好,卻在關鍵時刻浪費了這些資源。 反倒是成為史上第乙個吃螃蟹的人,打破了親宦和太監兩大勢力一直掌握皇權的定律。 這使他成為整個東漢第乙個掌控皇權的“第三黨”,打破了歷史的常規。 不過,這也讓他成為了天下眾人的目標,引來了十八路諸侯的圍攻。 這也是曹操後來遇到的問題,他為什麼要把女兒嫁給漢仙帝呢?很可能是出於對這位“操持朝綱領的軍事大佬”的警惕,董卓的失敗已經成為過去的教訓。
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時,各方心中都有鬼,沒能形成合力,因為董卓的成功太誘人了。 曹操後來的舉動,也可以看作是對董卓的削弱。 總之,董卓雖然失去了機會,但他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尤其是呂布,他擁有三國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十八路諸侯在虎獄關下,劉備、張飛、關羽三人加起來都打不過呂布。 更可怕的是,呂布並不是孤軍奮戰,他手下還有張遼、高順等名將,更何況董卓手下還有李道、郭巖、徐榮等名將。 這些名字一一列出來,就算十八道諸侯聯合起來,對付董卓也很難。 所以,董卓真正的實力,恐怕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最終,董卓成為了“天下公敵”,最終被兒子呂布殺死。 而臨終前,他留下了一句發人深省的句子:“馮仙在哪裡!這句話在三國史上早已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