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漢字聽寫”比賽中,有人在100分的試卷中只得了2分
前段時間,武漢輕工業大學舉辦了“漢字聽寫比賽初賽”,引起了部分同學的關注。 在採訪中,不少同學表示,在比賽中遭遇了“忘寫”的尷尬局面,有的甚至自嘲為“新式文盲”。
武漢輕工業大學部分院系組織開展活動。 對於題目難點,人文傳媒學院廣告專業大一新生張家欣說:“我拿到題子的第一感覺就是題目很難,還有一些晦澀難懂的成語和'自愛掃帚'等詞語,讓我有點不知所措。 她描述了自己在這些問題上的掙扎,說雖然她熟悉很多單詞,但她就是寫不出來。
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學生後發現,很多人對成績不是很滿意,有人誤寫“羈絆”是“雞磕絆絆”,“燕山”是“蘭刪”。
據悉,在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的初賽中,共有23名一年級學生參加比賽,共考核30個單詞、20個成語,最高分40分,最低分4分。 而在藝術與設計學院,有些學生甚至只得了2分。
人文傳媒學院語文教師劉克軍解釋,比賽中出現了很多不太常用的漢字,寫起來很困難,這可能是部分學生“成績差”的原因之一。 同時,也有教師認為,學生漢字聽寫能力差,也與大學生學習習慣的改變有關。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傳媒學院教師王春燕說,她班上只有大約10%的學生會手寫筆記。 在考試等書面論文中,寫得漂亮的學生較少,而錯別字很常見。
華中科技大學大二學生王一凡說,他從大一開始就開始用平板電腦和膝上型電腦做筆記,除非老師有特殊要求,否則他和同學一般都不再做紙質筆記。 不過,他也注意到,期末考試時,自己的字跡並不美觀,經常打錯字,有時連想到的字都寫不出來,雙手跟不上腦子。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學教授譚邦河認為,大學生“拿起筆就忘寫”的原因很複雜,包括習慣手機輸入、電腦打字、語音交流等。 手寫漢字的數量逐漸減少,導致記憶模糊,筆畫不準確。 此外,也有一些學生基礎不紮實,在中小學時沒有真正掌握相關知識,對漢字的書寫不夠重視。 譚邦和教授表示,青少年要注意漢字的筆跡,通過筆跡鞏固漢字記憶,領悟漢字的智慧和美,傳承民族文化,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以上內容資訊**載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或影射任何真實的國家、政治制度、組織、種族或個人。 以上內容並不意味著本文作者認同文章中的法律、規則、觀點、行為,並對相關資訊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對上述任何或相關問題概不負責,也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