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行走斯圖卡。
印度一直有一種“蜜糖自信”,這不僅體現在對自己能力的高度感知上,也體現在對他人能力的低感知上。 近日,印度陸軍前炮兵司令尚卡爾中將在印度媒體《歐亞時報》上發表文章,宣稱解放軍火箭部隊“無所畏懼”,印度完全可以“以質取勝”。
文章稱,火箭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隊缺乏海外基地的問題”,也可以彌補中隊“遠洋艦隊的不足”,因為中隊“沒有足夠的熟練海員和飛行員”;但是,當中隊使用火箭部隊時,只能作為戰略力量使用,在戰術環境中會受到削弱,因為該中隊缺乏“防空反導能力”,筆者認為該中隊的反導攔截系統仍在開發中,嚴重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的S-300;他的理由是,中國從未在報告中提及保護火箭部隊免受空中攻擊的細節。
文章作者承認乙個“客觀事實”,即火箭軍確實比印度強,在飛彈和遠端火箭方面具有優勢,但也認為印度“高估了解放軍的優勢”,可以以“質量”取勝,通過建立特種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來抵消解放軍的地面優勢。
此前,這支印度軍隊**還發表了一篇充滿偏見和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謬文章,聲稱"長城之外的一切都不是中國"中國的領土應該僅限於長城和海岸線。
對於香卡中將的這篇文章,插槽太多了;解放軍什麼時候還會依賴 S-300 進行防空系統?《紅旗》系列已達22部;解放軍海軍和空軍什麼時候缺乏訓練有素的海員和飛行員?如果解放軍缺,世界上沒人敢說他們不缺,印軍就是這樣,文盲很多,你不好意思跟我們談質量
當然,我們也應該警惕,印度對我們的蔑視可能會導致新德里方面出現更多的戰略誤判,例如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軍事冒險繼續在邊境攫取利益。
長期以來,印度在其周邊發生的許多事件都是基於過於樂觀的戰略考量。 比如2024年,印度邊防軍挑起中印邊境衝突,莫迪試圖將其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當時印度的戰略算計之一是“中國深陷新冠疫情泥潭,無法在邊境地區採取強硬立場”,最終導致一系列邊境事件發生, 包括加勒萬河谷的衝突。
最近,印度的這種盲目樂觀情緒似乎開始抬頭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月船三號”成功登陸月球帶來的信心,總之,印度最近出台了多項政策:在防務方面,印度宣布計畫建造第二艘自產航母,並宣稱瞄準中國海軍;在經濟方面,印度正在對中國發動事實上的戰爭,試圖迫使跨國公司停止從中國進口零部件,轉而在印度生產。
希望最近從馬爾地夫撤軍能讓莫迪清醒過來,印度也不是沒有清醒的人,他們也深知印度離“世界頭號玩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於像香卡中將這樣的“人才”,從印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少一些會更好,當然,我們也會很高興看到印度充滿了這樣的人才。
說真的,莫迪發誓要建立“響亮”的力量,依靠這種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