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時間,誰定義申花?

Mondo 體育 更新 2024-01-28

如今,從上海隊到神花隊,已經走過了30年。

前幾天,我碰巧看到一位朋友拿出了幾年前很多球隊老闆喊出的口號來衡量這個30周年的重量。 雖然當時喊出這個口號的很多俱樂部,在短短幾年內就成為了歷史,讓這個口號聽起來有些不切實際,但在“百年俱樂部”的巨集偉事業中,跨過30大關,確實是乙個了不起的成就。

只是坦率地說,對於“申花能不能成為百年俱樂部”這個話題,我沒有太多的信心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畢竟,在這樣的時代,一切都變化得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措手不及。 更何況,對於這麼巨集大空靈的話題,我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去關心。 說實話,現在能看懂這段文字的人,大部分可能都趕不上2024年神花的100歲生日。

我的願望其實很簡單:希望在我這輩子裡,這個未來還不知道的,申花能順著這個節奏,每五年、十年一次,這樣我就有機會慢慢數一數藍色的記憶。 畢竟,我習了用足球的節奏來衡量一周又一周的時間流逝。

只不過,這些時間的碎片,還是需要有辦法好好收集的。 申花的30年,或者接下來的40、50年,每年積累的記憶,總會因為某件事而有所不同。

就年齡而言,我今天在申花粉絲群中可能偏小。 我確實在06年或07年開始了解一些足球,但說實話,我對2024年申花15周年的記憶有點模糊。

我會記得那年盛大的奧運會和開幕式,我會記得電視上劉翔的退役,我會記得姚明和中國男籃的驚人表現,我會記得去看過很多比賽的申花。

但我真的不記得那年有什麼隆重的儀式或慶祝活動來紀念申花15歲生日。

如果印象深刻,那一年申花的所有回憶,最終都停留在了那個沒有進球的點球上。 然後,先前送出點球的譚陽的進球,彷彿懸在了空中,讓整個元神都不知所措。

再往前推一點,我確實記得07年聯盟和申花之後的興奮。 當時,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不能用一支球隊中最好的球員來打兩支球隊。 當然,我還記得,當時還是年輕元帥的吳金貴“精神煥發”,回歸,然後在乙個賽季中段排名第二時“因病辭職”。

原來,對本賽季球隊現狀的直接感知,就來自15年前?

後來,賈主任來了。 作為近幾年又一位頗具爭議的國內教練,賈秀全也多次出入申花。

賈教練絕對不是最符合申花氣質的教練。 我對賈秀全的申花在2008賽季也有模糊的記憶。 在開啟搜尋引擎之前,我只記得他在2009賽季回到虹口後被叫出課堂。

那麼,15年前的12月10日,神花有沒有慶祝活動呢?我不知道俱樂部是否慶祝過,但在成為職業球員後,在第八聯賽中獲得亞軍應該不會太好。

當然,15年後回頭看,從那以後,我從未如此接近聯賽冠軍。

然後,是神花連續五年屢搶頭條。 高林、毛 建青、杜威、季祥都走了,馮仁良、宋伯軒、吳習、邱天一都來了,老布來了又走了,德羅巴和阿內爾卡也走了,但巴蒂斯塔來來去去,莫雷諾也在這五年裡開啟了傳奇的十年篇章——當然,當時誰也想不到,他會是那個堅持到最後的人。

快進到 2013 年。

20周年,本該是一場隆重的慶典,卻成了神花歷史上最不堪的一年。 以負分開局,雖然有著“無緣無故”的好名聲,卻沒能踢開籠罩整個賽季的陰霾。 在成為傳奇隊長之前,莫雷諾因拖欠工資而拒絕參加當年比賽。 巴蒂斯塔似乎真的因為病離開了教練,他被另一位備受爭議的本土教練沈祥福以國名取代。

我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仔細數一數,在整整五屆的最後四個紀念日裡,申花已經被當地教練帶到了終點。

賽季初期確實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比賽,在武漢連追三球,在主場逆轉魯能和上港。 而到了賽季的後半段,隨著球隊拖欠工資的訊息不斷傳開,場上發生的一切,對於申花來說,似乎都不再重要了。

因為那時神花和上海一起進入了深秋。

雖然長期拖欠的申花,如果賽季末加上被罰的6分,甚至有可能進入前四,但傳聞中的暖春城雲南正在向深陷上海寒氣的申花招手。 很多球迷和**都記得第20個年頭,但俱樂部似乎已經忘記了。 **報道稱“申花可能在20周年前夕離開上海”,但申花的回應始終是冷淡的,不予置評。

那一年我去過虹口足球場很多次,但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定是最後一次。

11月底的一天,我從最熟悉的樓梯邊走到虹口足球場外,在一條長長的橫幅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這似乎是我在非比賽日看到的最多的藍色球衣。

這也是我唯一一次和父母一起去虹口足球場。 我爸說,他們兩個戀愛後一起來看申花很多次了,不知道以後能不能做到。

我不知道這面旗幟在申花最終決定留在上海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我認為申花的歷史並沒有止步於20周年,我應該努力。

所以在農曆新年之前,朱軍走了,王大磊和戴琳也走了,宋伯軒沒有留下來,而是申花留了下來。

或者,申花沒有留下來。 格陵蘭接手後,申花一詞一度從俱樂部名稱中刪除。 “摒棄傳統,等於斬斷了精神生命線”——這句話可能是我這十年來記憶最深的一句“語錄”,其實也是從虹口的看台上學到的。

申花這個詞終究還是回來了。

在格陵蘭島的頭五年裡,有得有失。 有死敵在主場贏得獎盃的恥辱,也有在德比戰中客場贏得獎盃的狂喜。

但最終,我和朋友們當年在看台上流下的眼淚,可能已經給了8萬人。 僅在2024年,從瘋狂到狂喜的兩場客場比賽,距離比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

然後2024年似乎指日可待。

25周年,四分之一個世紀,與2024年前後兩年在上海奪冠的喜悅相比,顯得有些沉悶。 這又是乙個由當地教練帶領的賽季,這仍然是吳宇昺指導的老面孔。

聯賽排名如何?不記得了,肯定不夠好,不能晉級亞冠,也不夠糟糕,不能陷入保級的泥潭。 盃賽呢?我記得很清楚,客場2球的領先優勢被當時還在乙級聯賽的南通志雲逆轉了。

至於亞冠聯賽,他們沒有晉級小組賽,雖然沒有贏過一場比賽,但只輸了一場。 在同一組中,鹿島鹿角和水原三星在東亞決賽中相遇,鹿島鹿角也獲得了冠軍。 這樣回首往事,申花的亞冠賽季也算不上太難受。

只不過,僅僅五年後的這個25周年回頭看,對於申花來說,或許最重要的事情也就不在球場上了。

正是在這一年,神花拿下了玄寶基地的9900梯隊。 風中傳聞甚囂塵上,彷彿紅隊做了不少功夫,但依舊阻擋不了不少年輕人對藍隊的嚮往。 他們一直執著,不僅可能搶不走傳聞中的天賦梯隊,而且就算奪冠也無法輕易逆轉的紅藍比例。

就像今年一樣。 從來沒有乙個城市,這個城市的大牌球星與同一支當地球隊一起慶祝盃賽的次數超過了聯賽冠軍。

我記得很清楚,那年的12月10日,我剛從日本度假回家。 似乎是東航航班,登機前橋尾的報刊架上,頭版有兩份慶祝神華25周年的報紙。

當然,其中之一就是東方體育**。 還記得頭版的人物是戴著紅框眼鏡,戴著深藍色圍巾的吳金貴。

當時心情不錯,可能是因為剛剛結束的假期,又或者是很久以來第一次對申花的未來充滿信心。

然後突然今天。

看來這五年過去得比以前快了一點。 我想離開球場的三年確實會讓忠實的現場球迷失去時間流逝的感覺。

2024年12月6日,申花捧起了足總盃獎盃,這是我迄今為止最後一次在虹口足球場的看台上。 之後,在今年之前,我多次去過康橋基地,也多次去過蘇州體育中心、蘇州奧體中心、崑山體育中心,但再也沒有回到熟悉的看台。

但是,我去過虹口足球場二樓很多次。

這是我沒有告訴任何人太多的事情:在那三年裡,在我不用太著急的日子裡,當我經過3號線或8號線這個車站時,我經常會假裝我要在比賽日的下午去體育場,從熟悉的出口走出地鐵站, 穿過立交橋或魯迅公園側門,步行至二樓看台外的平台。

我會從我家旁邊的大自動扶梯或肯德基旁邊的小樓梯上到二樓,然後走到我的攤位外面,看看草坪,點燃一支煙,好像這是乙個漫長的中場休息。 只是沒想到,下半場開始的地方,竟然換成了城裡的另乙個體育場。

那麼,主場是什麼樣的概念呢?球隊的主場對球隊的歷史意味著什麼?球隊的歷史需要建構什麼樣的建設?

申花幾乎佔據了上海市中心所有足球場和體育場的所在地。 哪怕是8萬人,從客場德比戰到現在的藍軍主場,也只是看台上載歌載舞的一群新人。 哪怕是今年5月的浦東足球場,當余漢超打進扳平比分的進球時,我坐在主隊看台上的紅色座位上,都能在恍惚中找到在申花主場的感覺。

所以,主場只是由人來定義的。 歷史也是如此。

無論是申花30周年,還是從2024年開始算起,歷史都只是我們這群人記憶的總和。

最近幾天,我和不懂球電台的大萌先生聊起國內最老牌球隊成立30周年時,大萌先生提到了乙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國安和泰山有相對清晰的核心,但申花似乎沒有。

從領先一步到不瘋狂,申花兩句迥然不同的所謂口號,總無法概括這支球隊的特點。

甚至,申花也不能像很多球隊那樣,從投資者那裡借用一些文化和符號。 中信投資國安20年,魯能也是一樣,而神華從神華電氣、文光到朱軍、綠地再到如今的久視,投資時間不超過10年。

因此,如何定義申花的文化,似乎是討論申花為何在過去30年裡獨樹一幟的重要話題。

在討論一支球隊的文化時,如果你在球場上堅持下去,你可以得出一些荒謬的結論。 在競技體育中,除了極度的堅韌和兇猛之外,很少有可識別的場上文化可以清楚地與不同的球隊區分開來,然後用幾乎獨特的形容詞來定義。

總有人喜歡說,現在的神花已經不是過去的神花了,文化和氣質都不一樣了。 如果你更深入地挖掘哪些文化是不同的,答案都指向同乙個結論:勝利。 除了勝利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可以定義一支球隊。

那些高喊申花不再是申花的所謂球迷,是在追求一種文化,歸根結底,無非是享受勝利。 當然,誰不喜歡勝利的感覺呢?但競技體育總是贏家少,輸家多,當我們把時間跨度拉長時,我們會發現競技體育的目標就是贏,但樂趣並不僅僅在於贏。

當然,勝利並不能定義申花,雖然這30年奪冠次數很多,但畢竟場上的失望更多。 因此,為神花30年找到乙個文化“結論”,也成為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但在我的腦海中,我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申華的特別之處在於,在上海這樣乙個瞬息萬變的城市,在眾多的基金和來來往往的競爭對手之間,申華總是在這裡,歡迎一切變化,接受一切差異,然後讓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有玄寶、金桂,也曾有過數個帥氣的海洋;有五大球員的輝煌時刻,也有蓄勢待發的年輕人;投資者的範圍也從民營企業到國企,似乎每個人都想定義神華是什麼,或者用神華來定義自己。

但是,申華從來不試圖用自己來定義別人,更不要用上海來定義自己,而只是把所有來來去去的人、事都變成了自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不就是所謂的擁抱江河的城市精神嗎?

就榮譽而言,神花或許算不上頂級巨頭。 即使從2024年開始,聯賽和盃賽冠軍加起來,也很難與北方的許多豪門競爭。

但為什麼申花不一樣,為什麼申花總能被看好,為什麼連有錢的老闆都想合併球隊,他放棄的品牌不是神花,而是他自己的團隊。 我想這總是離不開上海這個詞。

雖然只要稍微了解一點中國足球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申花是當年的上海隊,但申花從來不會爭奪“上海隊”這個名字,甚至在球隊中性名稱改革的暗流湧動期間,申花也沒有考慮過有必要將名稱改回“上海隊”。

因為申花根本不需要競爭,因為上海的氣質本身就定義了申花的文化:開放、包容、自由,對球員、對球隊、對球迷。

申花作為乙個團隊的地位,不完全來自歷史和成就,也來自上海這座城市。 只要上海仍然是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由上海人支援的申花隊將繼續是中國足球界最受關注的球隊之一。

足球是一項運動,也是一種文化。 我相信,每週在看台上或電視機前關注申花的上海或其他地方的球迷,都能更好地理解和認同這一說法。

30年,也是72年。 國際足聯和亞足聯不僅願意證明申花的現在,也願意證明大家共同見證和經歷的過去。

中性化名稱政策實施後,有粉絲朋友深情表示,現在上海和申花再也不會分開了。

但也許,儘管存在種種障礙,但永遠無法分離。 申華不會定義上海,因為只有上海才有神華,因為申華早已是上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十年來,它一直如此。

跨平台獲得持續更新***。 ⬇️

聽說現在很流行

相關問題答案

    回首過去的30年,我的四台相機見證了時間的變遷

    年,我的家人迎來了第一台相機 Yasika MG 。在深圳要花將近兩三百塊錢,現在這個牌子早就成了古董。這台相機少不了,年代家裡的 還有女兒童年的影像,都來自它。上的紅色小字是歲月的見證。現在我家裡有十幾本相簿,都帶有它的貢獻。皮套儲存完好,身體還活著,應該仍然可以在電池開啟的情況下啟動。當我翻看它...

    三十年的堅韌不拔,修腳藝術大師的傳奇人生

    在社會工作中,高低不分,努力工作的成果屬於你。坐在辦公室裡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陸克水用年的修腳經驗證明,每乙份工作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榮耀。陸可水的故事,是對人生態度最美的註解。修腳行業被視為乙個不起眼的職業,但陸可水卻堅持了年,用萬尺的面板創作了 清明濱江畫 一位有錢人願意花萬元買下這幅畫,但陸可...

    三十年無聲陪伴 一對鎮紙見證了我的畫筆人生

    在我寬敞的書房裡,靜靜地躺著兩塊石頭,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一對長長的石頭條,一對鎮紙,是我三十年前花了兩個大洋買的。早在年,我第一次踏入臨汾工作,月薪只有多塊錢。那時候,我有做附庸和優雅的願望,我一時興起買了這對鎮紙,整個兩大洋都輕易地離開了我。從那一刻起,這對鎮紙就靜靜地履行著我辦公桌上鎮紙的職責...

    千里迢迢,行走30年 中國最神秘的“行走的旅人”如何顛覆人生?

    在中國古代,有乙個奇怪的人物,他一生中年都在徒步旅行。當時,沒有汽車 飛機等便捷的交通工具,這個人居然徒步穿越了多個省份。他被稱為 千古奇人 在當今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些人會做一些連年輕人都害怕的事情 徒步旅行。這位無所畏懼的冒險家,獨自開著房車走了年,行程超過萬公里,最後死在了異國他鄉。他就是謝...

    歲月漫長,誰安慰憂傷

    過去只有悲傷,冬天去春天。你怎麼能猜到愚蠢的意思。總是夢想著秋浪,想著告別的情懷。在愛恨交織的杯子裡,心如蒿。愛很容易,很難忘記。雨是寂靜而空曠的,難以扛動。題詞。春雨滴落,雨水敲打著窗欞,滴答作響,聲音在耳邊,滴 窗外的雨水濕潤了一切,浸透了我的心。回想起那些思緒,瘋狂地插在季節的愛情線中,我折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