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囂張跋扈的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最近陷入困境,他打算在印度複製自己在中國大陸的成就,但印度財團正在向前推進,讓郭台銘感到受到威脅,從而迫使他轉身返回中國大陸。
回顧郭台銘的職業生涯,當苟台銘在中國台灣創立鴻海時,完全沒有流量,很多已經成長壯大的中國台灣鑄造廠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他看到很難趕上前輩在台灣繼續發展, 中國,而當時的中國大陸剛剛改革開放,非常歡迎投資者,所以苟台銘就去深圳投資了。
隨後,郭台銘在中國大陸獲得了許多優惠政策和廉價土地,富士康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鄭州富士康的發展,可見大陸對他的成功有多大幫助,在富士康決定在鄭州建廠後,鄭州富士康工廠在短短2年內完成了建設,招聘了30萬工人。
相比之下,富士康於2024年在印度設廠生產iPhone,此後僅3年擁有5萬名員工,根本無法與中國大陸的發展速度相提並論。
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仍然面臨諸多麻煩,屢屢發生火災,工人經常停工,工人不願意加班,生產效率低下,生產的iPhone良品率低至50%,這讓富士康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現在郭台銘更感到印度財團霸權的威脅。
隨富士康去印度建廠的緯創,在2年的發展中只有1萬名工人,被印度財團盯上了,最後緯創被迫將自己賣給了印度財團。
不過,印度財團並沒有就此止步,日前有報道稱,印度財團計畫收購在印度設立的另一家晶圓晶圓代工廠,考慮到印度財團在當地的影響力,恐怕和碩最終注定要失敗,被迫出售自己將是最終的結果。
與緯創和碩相比,印度的富士康要大一些,被印度財團視為肥肉,而其他代工廠被收購後,富士康未來必然會被收購,這恰恰是郭台銘憂心忡忡的結果,這讓郭台銘對印度投資猶豫不決。
相比之下,富士康、緯創、和碩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規模要大得多,緯創在中國大陸的工廠一度達到8萬人,而緯創仍然擁有工廠的主導權,相比之下可以看出,這些台灣代工廠在中國大陸得到了優惠待遇。
正是在印度的遭遇,讓這些代工企業充分認識到了中國大陸的優越性,曾經揚言要給大陸吃的郭泰明也低下了頭,富士康早前在鄭州富士康設立了新的業務總部,表明郭台銘的事業重心到了中國大陸。
不過,現在中國大陸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類似富士康的代工廠如比亞迪、立訊精密等已經崛起,這些本土代工廠完全可以取代富士康,立訊精密也拿到了蘋果最高端的iPhone15Pro Max訂單,證明立訊精密在技術上並不遜色於富士康,對富士康的需求也不如以前。
這是時代變了,富士康認為中國製造離不開它,但中國製造的成功是很多行業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富士康認為它極其重要,並且看不起自己,面對市場變化和印度的經驗, 也許郭台銘已經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