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長嶼是秦皇島市海港區曹應鎮的乙個村落,明代長城蜿蜒而過,現有板長嶼長城旅遊風景區。 板長嶼景區面積30多平方公里,自然風光秀麗,歷史遺跡眾多,很難一次性遊覽所有主要景點,因此我制定了兩個遊覽板長峪的計畫。
景區東北部第一大遊覽。 沿長城旅遊公路北至竹草營鎮轉鄉間小路,途經半壁山、平頂峪、三島河均可到達,景區有九柱瀑布、石尖峽(古火山口)、楊來樓等。 因為不是節假日,我們去景區的時候,只有一群遊客在景區東門,所以不僅停車方便,而且景區也成了我們的特色場,讓我們可以悠閒自在地遊覽。
九道港瀑布位於板長嶼景區東北角,距景區東門300多公尺。 小徑沿著山谷蜿蜒而行,在每個彎道上,您都可以看到懸崖上方高高懸掛的瀑布。 走近時,先聽到瀑布的聲音如鼓,再見瀑布如練,約10公尺寬的水流從100多公尺高的懸崖頂上飛落而下,頗有“疑似銀河九日墜落”的壯觀景象。 瀑布利用山體的氣勢,在崖壁上砸出九個深淺不一的石坑,呈階梯狀,形似大小不一的“水槽”,因此得名九缸瀑布。 有人說“坦克”不如“坦克”那麼優雅含蓄,應該叫“九道潭”更貼切一些,但我覺得“坦克”更直白樸實,更接地氣,或者說“九坦克”更符合人的本色。
踩在山谷對面的礫石上,您將與九罐瀑布親密接觸。 水流經過層層“缸”跌跌撞撞,濺起玉珠,霧氣清澈,涼涼,人身臨水,“卻覺得衣服濕透了,沒有意義,沒有聲音”。 谷底瀑布的最後乙個“水缸”格外美麗壯觀,水形成深潭,池水深不見底,清澈透亮,綠如玉。 輕霧隨風飄動,猶如錦緞面紗,陽光透過細小的水滴,折射成夢幻般的彩虹,若隱若現在瀑布的胸前。 更令人驚奇的是,池塘邊的岩石灌木叢中,有一棵雙子古樹,為水而生,為山而生,年復一年地陪伴山川,像是外來的遊客一樣,忠實地守護著九缸瀑布。
原路返回,在景區入口處向西北方向走,轉過乙個拐角,就能看到千壁萬壁的石尖峽。 只見峽谷兩旁的懸崖峭壁筆直上下,高聳入雲,一排排稜角分明、井然有序的巨石,宛如緩緩開啟的古竹簡,當地人給它起了個形象而優雅的名字“石劍巖”。 根據地質記載,該特徵的團聚體是由尚未從喉嚨噴出的岩漿的原位冷收縮形成的,這意味著此類岩石的存在通常表明附近存在隕石坑。
果不其然,2024年,地質學家前往板長嶼風景區調查,偶然發現了這些“石條”,隨後證明板長嶼隕石坑形成於1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 據介紹,世界上大多數隕石坑都是新生代和現代火山口,像板長嶼這樣的中生代古代隕石坑非常罕見,正如專家所說:“隕石坑的存在不是奇蹟,但它完好無損,儲存完好。這個擁有1億年歷史的隕石坑真是乙個奇蹟!因此,板長嶼古火山口也成為景區的五大亮點之一。 追逐潺潺的溪流,穿過石尖峽,停在億萬年的火山口前,攀登陡峭的“南天門”,俯瞰崎嶇的山岩,仰望藍天白雲,讓人不禁對黑夜和黑夜產生很多感慨。
穿過古火山口,穿過大大小小的龍潭,沿著蜿蜒的碎石路向山的深處走去,就可以到達長城腳下。 從長城這邊看,雖然路途有點遠,但坡度平緩,相對省力,而且道路兩旁有許多不知名的山花在秋風中搖曳,一路走著拍照,不會覺得累。 從城牆北側的一座小門上樓梯,我們爬上的第一座敵塔就叫六眼塔。 六眼塔是以南北牆上的六個箭窗命名的,這也是六眼塔與其他一般只有三個箭窗的敵方建築的區別。 從六眼塔向東,長城拔地而起,卻沒有修好,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狂野長城。 爬上坍塌的碎石牆的地基,雙手雙腳爬上東山山頂的另一座敵塔,視野開闊,遠山近峰盡收眼底。這裡是板長嶼景區的邊界,再往東,就是我們之前攀登過的平頂玉長城。
柳岩樓西側的敵樓叫“楊來樓”,兩座敵樓之間的山口因形為馬鞍,故稱大安口(今大安口)。 翻修後的洋來樓是一座三進空心敵樓,分為上下兩層,修繕如舊,雄偉的姿態依舊如故。 楊來樓原名西樓,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位於柳岩樓西側,為什麼改為楊來樓,裡面有乙個歌泣的故事:解放戰爭期間,板長峪村農民協會會長楊來代表我黨, 被國民黨間諜引誘到這棟樓,殘忍地殺害了。為了紀念烈士楊來,這座建築更名為“楊來大廈”。
清朝以後,隨著兵器時代的到來,長城的軍事防禦功能雖然已不復存在,但它將永遠矗立在每一位燕黃後代的心中,作為中華民族不懈自強、維護團結的精神象徵。 像楊來一樣的一代又一代英雄,紛紛前行,用血肉之軀築起了我們的新長城,堅決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讓一切膽敢進攻的敵人一去不復返!
文章首次出版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