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叔本華因其悲觀的人生觀而臭名昭著。 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對宇宙來說是一場災難,沒有它,宇宙會更好。 他把乙個人的存在比作監禁。 他還說,我們的生活不是天生的快樂,只有痛苦,因為痛苦遠遠超過快樂。
像其他生物一樣,人類受到一種稱為“意志”或“生存意志”的力量的驅使,這種力量通常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它的奴隸。 因此,根據叔本華的說法,大多數人為自己製造了巨大的痛苦,追求錯誤的東西。 我們往往會做出錯誤的選擇,因為那個“意志”控制著我們,而我們沒有智慧和力量來擺脫它。
我們經常追求世俗的快樂,例如打牌、聚會或其他消遣,以擺脫無聊的痛苦。 但是,儘管他的世界觀是黑暗的,叔本華還是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以在這塊注定要受苦的貧瘠岩石上生存。
在他的《生命智慧箴言》中,他提出了一些關於我們如何減少痛苦生活的想法。 這篇文章給了他對人生錯誤道路及其後果的看法,以及過一種可能過得去甚至幸福的生活的最可靠方式。
叔本華給了我們決定我們命運的三個關鍵因素。 第乙個是“乙個人的本質”,第二個是“乙個人擁有什麼”,第三個是“別人如何看待某個人”。 它們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但叔本華認為,第乙個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最大。 因此,我們人格的關鍵是減輕痛苦的關鍵。
當然,研究後兩者也是必要的,哪怕只是為了提醒我們不要對它們想太多。 它還可以極大地改變我們對財富和地位的看法,重新評估我們賦予它們的價值。 我們難道不是在追逐所謂的“空話”的讚美和認可嗎?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讓我們從“乙個人擁有什麼”的方面開始。
如果19世紀的哲學家叔本華看到了今天的唯物主義消費主義文化,他會搖頭表示反對。 叔本華非常了解人類積累財產和資源作為滿足慾望的手段的傾向:人們購買商品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商品會讓他們更快樂。
但根據叔本華對幸福本質的理解,財富的積累只不過是減輕痛苦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當慾望得到滿足時,痛苦就停止了,從而暫時產生了幸福。 在消費主義的背景下,痛苦表現為無聊和剝奪,而快樂則表現為解渴。
因此,幸福只是痛苦慾望的終結,而且往往是非常短暫的,或者根本沒有。 叔本華說,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因人而異。
定義財富慾望的極限是非常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一定數量的財富可以滿足乙個人。 這個數量總是相對的,即所獲得的與需要的比率;如果你只看乙個人獲得了多少收益,而不考慮他期望得到多少,這就像乙個分數沒有分母,毫無意義。 乙個人永遠不會因為失去自己從未想過要的東西而難過;沒有它,他可以快樂;而另乙個人可能擁有一百倍的財富,他仍然會受苦,因為他不會得到他想要的那個。
我們需要滿足多少?維持所獲得的收益需要多少成本?此外,當財富成為滿足的基礎時,我們注定要受到效果遞減法則的約束。 曾經讓我們高興的,現在可能使我們不高興;因此,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來維持基本的幸福,而不是被無聊的痛苦打敗。
看看今天的社會是不幸的,儘管娛樂和商品呈指數級增長,但無聊變得越來越普遍。 現代人似乎越來越麻木了。 為了擺脫過度放縱帶來的痛苦,人們繼續追逐導致問題的原因。
然而,根據叔本華的說法,問題不在於金錢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它。 他描述了人們發了財,然後迅速揮霍一空,重新陷入貧困的案例還有一些人仍然對儲存和增加財產的成功感到不滿。
乙個人一生都生活在持續的貧困中,因為他沒有逃避的技能;另乙個是天生富有,沒有戰鬥的動力和必要的技能。 叔本華寫道,這樣的人陷入了人生痛苦的另乙個極端——無聊,這讓他過去的貧窮生活變得更好。
因此,叔本華主張合理使用金錢:使人們能夠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獨立舒適地生活,作為抵禦災難和厄運的保證。 這是關於經濟獨立和控制你的時間而不會感到無聊。
大多數人似乎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 除了這是一種自然傾向之外,叔本華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如此渴望外在的認可,就像貓在被撫摸時必須大聲呼喊一樣。
他認為這是一種軟弱。 顯然,別人的想法對我們的幸福本身並不重要。 但我們仍然擔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甚至不知道。
然而,叔本華承認名聲的傾向也有一定的優點。 很多人會遵紀守法,避免丟臉丟臉。 這在《星際迷航》系列中的外星種族克林貢人身上可以看出:他們所珍視的“榮譽”就像是將這個好戰的種族綑綁在一起的水泥粘合劑;因為他們在同胞心中的形象構成了他們身份的核心。 正如叔本華所指出的,榮譽可以取代道德。
然而,他也提到,這種沉重的榮譽心態會損害乙個人的內心平靜。 所以,總的來說,克林貢人可能是勇敢的、強大的,並且被銀河系所恐懼,但他們似乎都是相當不快樂和易怒的個體。
大多數時候,人們腦海中的想法實際上被高估了。 叔本華說,這些想法是無用的、狹隘的、庸俗的、錯誤的,而且往往基於謬誤。 那麼,對別人的看法最理性的態度難道不應該是冷漠的嗎?
我們應該認識到乙個簡單的事實,即每個人真正的存在是在自己的身體中,而不是在別人的頭腦中。 因此,我們生活中的物質狀況——健康、體質、能力、收入、伴侶、孩子、朋友、家人——對我們幸福的影響遠遠大於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否則我們會受苦。 如果有人說榮譽比生命更寶貴,實際上是在說存在和幸福不如別人的思想重要。
乙個人的本質決定了他如何看待和體驗外部世界。 它形成了我們感知世界的透鏡,是處理我們感官接收到的資訊的器官。 我們所有的財富和地位都服從於我們如何定位自己。
當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和名利,卻遭受了更多的痛苦時,財富和名聲有什麼用?乙個人的本質決定了他們的價值。
或者用叔本華的話來說:
乙個人是什麼,而不是他擁有什麼,對他的幸福有更大的影響。 “乙個人的本質,他的性格可以隨時影響他的經歷。
令人驚訝的是,悲觀的哲學家會稱讚一種叫做“自然幸福”的品質。 他指出,人類可以無緣無故地快樂和歡欣鼓舞,這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叔本華說,這種幸福可以“完全取代所有其他已經失去的幸福”。
根據我們的個性採取行動為實現鋪平了道路。 例如,傾向於智力活動的人不應從事體力勞動;而像赫拉克勒斯這樣強壯的人可能不適合久坐不動的工作。 此外,叔本華還說,身心健康是產生幸福的最重要條件。 如果你感覺良好,你可以對一切都感到滿意,你不需要金錢或名聲來快樂。
擺脫痛苦的最確定的方法。
快樂的心情是對抗疼痛的最好良藥。 金錢和名聲是交換不來的。 我們越是追逐外在的東西,就越是嚇跑快樂。 僅僅為財富和地位而奔波,從來都不是擺脫苦難的出路。 這是有壓力和令人厭煩的,因為很多幸福最終都無法滿足。
另一方面,一直有很多稀缺性是沒有好處的,你只會把時間花在你討厭的事情上,而沒有時間做你喜歡的事情。
然而,如果我們組織我們的生活,以便我們可以接受幸福,它仍然會敲我們的門。 這時,叔本華鼓勵我們敞開大門迎接它。
叔本華指出,擺脫痛苦的最可靠方法是不要渴望太多的幸福。 根據他的話,這意味著在持久、可訪問、愉快和無害的事物中找到滿足感。
他同意我們不應該專注於玩樂,而應該專注於避免痛苦。 在叔本華眼中,幸福不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而更像是沒有外部環境造成的輕微痛苦狀態。
在本書的後半部分,他通過詳細闡述 53 條生活規則來更深入地探討這個想法。 沒有痛苦的生活當然是理想的,但要實現卻非常困難,只有極少數修行者嘗試過,比如佛教僧侶。 因此,他的規則是針對普通人的:他不建議過苦行僧的生活,而是提倡理性地追求快樂,在必要時犧牲快樂以避免痛苦。
叔本華推薦了所謂的“高階”快樂——感官上的快樂,如閱讀、冥想、哲學反思、詩歌欣賞、**和文化。 與許多“較低”層次的幸福相比,這種幸福可以無限期地反覆享受,總的來說,它對身體和心靈沒有不利影響。
拿起一本書,冥想,欣賞**,寫作,探索思想,這些通常是安全的,不需要我們富有和出名。 他們帶來的快樂是痛苦世界中無價的安慰。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