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一種紅褐色的腺體,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也是唯一能儲存大量激素分泌物的細胞外腺體。
它位於甲狀腺軟骨下方,氣管兩側,中間由峽部連線。 它的形狀像“H”,棕紅色,有兩個側葉。
兩側肺葉附著在喉下側表面和氣管上部,上至甲狀腺軟骨中部,下至第六氣管軟骨,峽部多位於第二至第四氣管軟骨前方,部分人發育不全。 有時從峽部向上伸出錐形葉,長度不等,長者可以到達舌骨,舌骨是胚胎發育的殘餘物,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退化,因此兒童比成人更常見。
甲狀腺被兩層膜包圍:固有膜的內層和手術膜的外層。
甲狀腺通過手術固定在氣管和環狀軟骨上,腺體通過懸韌帶懸掛在左右葉上極的內側,使腺體在吞嚥過程中上下移動。
動脈:甲狀腺上動脈;甲狀腺下動脈;甲狀腺的最低動脈;靜脈:上靜脈;甲狀腺中動脈;甲狀腺下靜脈;神經:喉上神經;喉返神經 。
喉上神經來自迷走神經,並伴隨甲狀腺上動脈,甲狀腺上動脈分為甲狀腺上極的內支和外支內側支是感覺支,分布在喉黏膜上,外支是運動支,支配環甲肌,收緊聲帶。 喉返神經來源於迷走神經,行走於氣管與食管之間的溝中,多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之間,支配聲帶運動一側受傷會導致聲音嘶啞,而兩側受傷會導致聲帶麻痺。
甲狀腺的基本單位是腺泡,對碘有很強的聚集作用,雖然通常腺體內的碘含量比血液中的碘含量高25 50倍,但每天膳食中碘的攝入量仍進入甲狀腺1 3,全身90%的碘含量集中在甲狀腺中。
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合成TH的過程:聚碘 碘的活化 酪氨酸的碘 碘和碘化物酪氨酸的甲狀腺球蛋白(TG)的縮合是合成TH的重要原料。
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是Th合成的關鍵酶。
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是合成和分泌TH的功能單位,受腺垂體促甲狀腺激素(TSH)的調節。
1.聚碘。 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中I-的濃度約為血清I-濃度的30倍,濾泡上皮細胞攝取碘的過程是由反向電化學梯度進行的主動轉運過程,稱為碘化物陷阱,屬於次級主動轉運,由位於濾泡上皮細胞基底膜中的碘化鈉同向轉運蛋白(NIS)介導, 並依靠鈉幫浦活性提供的勢能,NIS可為1i-:2Na+在臨床實踐中,放射性碘示蹤劑常用於檢查甲狀腺的多碘容量和功能狀態,甲狀腺功能亢進時攝取碘的能力增強,功能降低時反之。
2.碘的活化。
位置:濾泡上皮細胞頂端膜微絨毛與濾泡腔(富含過氧化物酶(TPO))的連線處,在H202存在下,細胞中積累的無機碘I-在TPO的作用下被活化成有機碘I0。
3.酪氨酸的碘化物。
如果只置換苯環第3位的H+,則TG分子上酪氨酸殘基苯環上的氫被TPO催化的活化碘取代,如果只置換苯環第3位的H+,則生成單碘酪氨酸(MIT),如果苯環第3,5位的H+被取代, 生成二碘酪氨酸 (DIT)
4.冷凝。 在TPO的催化下縮合或偶聯,兩個DIT縮合形成T4MIT和DIT縮合形成T3和極少量的RT3 正常成人甲狀腺中有機碘化物的比例為MIT約23,DIT約33,T3約7,T4約35, RT3 和其他元件約為 1。這個比例可以受碘含量的影響,當甲狀腺的碘含量增加時,DIT增加,T4含量相應增加在碘缺乏時,MIT增加,T3含量增加。
甲狀腺激素 (TH) 是酪氨酸的碘化物,包括四碘甲狀腺原氨酸 (3,5,3)。' ,5'traiodothyonine(T4 或甲狀腺素)、三碘甲狀腺原氨酸 (3, 5, 3'噻多乙氨酸,t)和極少量的反三碘甲狀腺原氨酸(3,3' ,5'噻碘素,RT),分別佔總分泌物的約90%、9%和1%。雖然T4的分泌量最大,但T的生物活性最高,約為T4的5倍,Rt不具有Th生物活性。 甲狀腺激素分泌
人體每天產生80 100 ug d的T4(全部由甲狀腺產生)和20 30 g T(只有20%的T由甲狀腺產生,另外80%的T由外周組織的T4轉化)。
TH合成後,一般以膠體的形式儲存在甲狀腺的濾泡腔內,儲備可保證機體長達50 120天的代謝需求。
因此,當抗甲狀腺藥物**用於臨床實踐時,藥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起效。
TH的分泌受TSH控制。
在TSH的作用下,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的頂膜微絨毛從偽足中伸出,含有TG的神經膠質液滴通過吞嚥被攝取到細胞中。
然後神經膠質液滴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體,在溶酶體蛋白酶的作用下,TG分子上的肽鍵被水解,釋放出游離的T4、T、MIT和DIT。 MIT和DIT進入胞質溶膠,在脫碘酶的作用下迅速脫碘,除去的碘大部分可以重複使用。
進入細胞質的T4和T對濾泡上皮細胞中的脫碘酶不敏感,可迅速從細胞底部分泌到迴圈血流中。
健康越冬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