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時興起,我以為我已經一年半沒有去過德陽了,早上和朋友一起從成都開車到德陽,準備吃特製乾鍋。
成北高速繼續向北行駛30分鐘,到達成都北部最近的地級市德陽八角(德陽南)收費站,並在高速公路入口處豎立了巨型招牌,向每一位遊客和海歸宣告了這座城市的雄心壯志:“重返全省前三”。
德陽,乙個承擔著三線產業搬遷和建設重擔的城市,曾經是四川重要的工業中心。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宜賓的兩輪驅動發展模式逐漸將德陽擠出了前三名。 德陽面臨著人口劣勢、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但也具有人均收入高、重工業強等優勢。 然而,隨著虹吸效應的加劇,德陽未來的發展之路並不平坦。
直到16年,川南代表城市宜賓,以肉眼可見的發展速度,兩驅(白酒、智慧型終端、汽車)不知不覺地將德陽擠出了前三序列。 寧德時代,乙個真正的大學城,三江新區,主要專注於落後地區(如非洲)的汽車、手機(多維手機)等一系列產業。
把宜賓定義為川南的中心、省的副中心,想在川渝找第三個孩子來養活,那麼宜賓的區位優勢就太明顯了。 一是宜賓、成都、重慶城區相距200多公里,三市幾乎形成等邊三角形,開發後對周邊輻射效果最好。 二是宜賓與兩城有水路相連,瀘州也有拓江,但岷江徑流量是拓江的5倍多。 雖然不如武漢之後的長江3000噸級貨輪通航,但宜賓至重慶段也可以由2000噸級貨輪通航,岷江樂山至宜賓段也可以由1000噸級貨輪通航。 綜合起來,宜賓幾乎是川南的絕對代表。
宜賓寧德時代電池生產後三小時就能出現在成都或重慶,宜賓豐富的水資源在電池減排方面具有絕對優勢。
相比之下,德陽人口較少,人均收入較高,但產業結構相對同質化。 雖然有東汽、東電、風電、二重等重型裝備製造企業,但這些企業的市場已經逐漸趨於飽和,週期性影響相對較大。 同時,德陽的房價與成都相比相對較低,但這也導致了虹吸效應的加劇。 許多人才被吸引到成都工作和生活,這使得德陽的人才外流問題更加嚴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德陽需要加強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公升級。 在保持重型裝備製造企業優勢的同時,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同時,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水平。 此外,德陽還需要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