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名樹真正成為具有記憶、可觸控歷史、增強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的地標。
古名樹是記錄自然生態變化的“活化石”,是承載民族歷史記憶的綠色“國寶”。 從“一萬掛青絲”的春天,到“青川歷漢陽樹”的壯麗長壽,從《詩經》東門的楊樹到《湘之玄志》中“亭閣閣”的枇杷樹,樹木被賦予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用心, 人與故鄉,人與自然,這是從中國歷史傳承至今的樸素生態觀和綠色發展理念。
**總書記高度重視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 在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書記強調,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加以保護。 在四川廣元古蜀路翠雲走廊,總書記指示當地負責同志要保護古名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前不久,國家文物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通知,做好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名樹保護工作。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古樹名木眾多。 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範圍內共有古名木508株190,000株,其中122株散布在廣大的城市和農村地區130,000棵樹,其中386棵以古樹群的形式分布060,000 棵樹,其中 5 棵樹齡超過 5,000 年。 它們是自然和文化的共同遺產,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 古樹名樹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構建良好的制度框架,落實到位。 中國古代有“官民禁伐”、“交樹印”等樹木保護制度,今天我們要做好古名木保護工作,堅持誠信創新,不僅要從歷史中尋找有效的木材保護經驗, 還要依託智慧型化、數位化技術,完善古名樹資料庫,搭建資訊化管理平台,形成精細化、網格化的管理格局。
保護古樹名木,必須講好古樹的故事,探索古樹背後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 陝西黃帝陵的軒轅柏、山西洪東的大槐樹、安徽黃山的迎賓松,這些古樹穿越時空,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塞罕壩的落葉松、沙漠深處的楊樹林、種子“飛”向太空的普陀鵝耳櫪,這些名樹都記錄著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印記。 我們要認真挖掘和梳理每一棵古名樹背後的動人故事,講好、傳承好這些故事,讓古名樹真正成為有記憶的地標,成為可以觸控的歷史,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保護古樹名木,還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當前,我國城鎮化程序不斷推進,需要將古名樹保護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在城市建設規劃中兼顧古名樹保護,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係。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圍繞古名樹建設一些群眾文化休閒場所,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名樹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促進更多人參與到古名木保護中來。
森林草原的繁榮導致生態的繁榮,生態的繁榮導致文明的繁榮。 在枝繁葉茂、滄桑滄桑的背後,是繁榮祥和繁榮的故鄉。 古名木保護,不僅是為子孫後代留下樹木和森林,更是延續文化傳統,通過保護古名木傳承發展理念,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于洋)。
*:人民網、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