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作者名單
索尼在命名CMOS感測器時,實在是太不小心了,如果只看三位數估計能把大部分人都驚呆了,甚至有人覺得數字越大越好。
估計索尼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開設了乙個新的Lytia品牌,重新打造了乙個新的命名系統。
然而,市場上流通的絕大多數感測器仍然是IMX感測器,因此誕生了對索尼感測器進行分類的想法。
本文介紹的五種型號——IMX766 IMX766V IMX890(1 156英吋),IMX800 IMX866(1 149英吋),它們被概括為甜點插槽和聚焦技術。
其中,甜品卡位置表示,這五款感測器的畫素尺寸在甜品層面為1微公尺——在感光度、解像度和產品包裝尺寸之間實現了完美平衡,從而成為被廣泛採用的“市場寵兒”。
至於對焦技術,它是所有五款機型都具有的全畫素全向對焦。 除了在全畫素模式下解像度受損之外,該技術具有所有優點。 那麼,為什麼它們的大小不一樣呢?
事實證明,這五個感測器之間最大的區別是縱橫比的差異,前三個總共約有5000萬畫素(8192 6144,4:3比例),後兩個總共約有5400萬畫素(8768 6144,16:11比例)。
如下圖所示:
藍線框是前三個的 4:3 原始格式區域,也是後兩個的攝影區域。
紅線幀是後兩者的 16:11 原生格式區域,兩側額外的 400 萬畫素是幀。
黃框是後兩張**拍攝中使用的 16:9 區域,這顯然允許更多畫素。
有些人可能認為錄製時擁有更多畫素是沒有用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由於兩側都有額外的框架區域,額外的視角,它可以抵消一些由數字影象穩定引起的視角損失,即能夠保留更多細節。
因此,採用這種比例設計的感測器格式通常稱為“**專用底”。 巧合的是,這種設計還有乙個附帶的好處也就是說,您可以在角落獲得更好的影象質量- 因為有些角落被切掉了。
綜上所述,可以說沒有必要“談裁剪變色”,因為很多東西既然是精心設計的,那一定是大用武之地。而且,只有一小部分畫面被裁剪,畫素尺寸沒有減小,影象質量不受影響。
前三款分別是IMX766、IMX766V、IMX890感測器,看似沒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在細節上有明顯的差異。
其中,以IMX766為基座——全畫素輸出規格為24FPS。 首先,在IMX766V方面,關鍵點是字母字尾“V”,代表藍色工廠定製。
具體定製內容為:採用索尼第二代彩色濾光片陣列技術,透光率提公升46%。
在IMX890方面,它已成為綠色工廠的定製版本,將MIPI C-PHY傳輸速率提高到35gsps/trio,因此,全畫素輸出規格上公升到30fps- 增長25%。
也就是說,在全畫素模式下,搭載IMX890的手機的取景視窗可以輕鬆實現實時平滑的水平。
此外,由於後端可以獲取的資訊量會更大,因此理論上可以在**拍攝的相同規格下保留更多細節。
那麼後兩者,IMX800和IMX866有什麼區別呢?其中,前者是感測器的公開版,是IMX766的“**專業化公升級版”。
除了具備上述**拍攝優勢外,它還將滿井容量提高了 27%。這意味著IMX800在動態範圍方面比IMX766具有明顯的優勢。
至於IMX866,是藍廠的定製機型,但更特別——新舊版本是有區別的,首先,舊版本是X80上最先發布的版本。
這個老版本其實是IMX800的RGBW陣列版本,它引入了乙個沒有濾光片阻擋的W通道,從而獲得一定量的整體進光增益。
但是這個老版本有乙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w通道無法識別顏色,所以最終的片子會顯得沉悶。 最後,這個舊版本在旗艦上只用了一代,後來換成了X90的新版本——VCS Bionic Spectrum Custom Version。
這一次,我改回了RGGB陣列,並用索尼重新定製了濾波器,從前端解決了色偏問題,訊雜比提高了 20%,色彩再現提高了 15%(噪點更少,色彩準確度更高)。
顯然,IMX766 是五款感測器中最基礎的版本,只要支援該技術,後四款感測器也支援該技術——例如,它們都支援全畫素全向對焦和 Dol-HDR。
IMX800 – 與 IMX766 相比,除了動態範圍顯著增加外,它還在拍照時在角落提供更好的影象質量,在錄製時提供更多細節。
新版本的 IMX866 是相當於 IMX800 的 VCS 定製版本,在前端濾波器中使用 VCS 仿生光譜(模仿人眼的顏色語言),從而降低了成像過程中的噪點並改善了色彩再現。
此外,IMX866 在 Blue X90 的蔡司 T* 鍍膜和自研的 V2 影象晶元的加持下,也能擁有更好的動態範圍和低噪點效能——可以說是這組索尼產品中最高端、處理量最高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