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北方下了一場大雪,氣溫驟降,外面的雪很冷,但暖氣的房間卻像春天一樣溫暖,早上醒來後窗戶裡的水蒸氣就像一幅水墨畫。
冷不定發現,在幾個花盆裡,有一些“小東西”,常年養花的經驗告訴我,是因為室內溫度高+濕度高,如果不注意,可能會出現根部悶、根爛。
如果你的花盆裡出現同樣的情況,是提醒你“斷水換壺”的訊號,但不要傻傻的不知道,花盆裡的健康問題就很難補救了。
在很久沒有澆水的蘆薈鍋裡,長出一層“黃色顆粒”,如果不認識,可能會以為是“生鏽”。
這鍋蘆薈已經很久沒有澆水了。 最近門窗關上了,室溫在24左右,一家人一日三餐,人多,屋內濕度比較大。
一種原本在土壤中非常穩定的真菌,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它會自行繁殖,最後沉澱到土壤的表層,就是這種淡黃色的顆粒。
在這種情況下,放手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它覆蓋了土壤表面,影響土壤水分的蒸發,容易導致根腐病
還有一些勤勞的朋友會根除表面的黃色顆粒,順便把土壤翻過來,看起來比較軟,只達到遮住人耳的效果。
有兩個小建議
如果家裡的溫度比較合適,花朵就處於正常的生長狀態建議及時更換花盆,用新的營養土種植,使用前將花盆浸泡在多菌靈溶液中半小時
如果暫時不適合翻盆換土,可以用多菌靈溶液代替水給盆栽土澆水,每2周使用一次,繼續使用3-4次,時機成熟時,翻鍋換土。
夏季戶外,雨後盆栽裡容易長出小蘑菇;當室內溫度高,濕度比較高的時候,小蘑菇也會長出來,那為什麼看到它會感到非常驚訝呢?
有很多朋友會好奇,花盆裡種的小蘑菇能吃嗎?不要輕易嘗試,取下時最好戴上手套
花盆中長出小蘑菇,說明土壤中有菌絲體,在悶熱的環境中會發芽並鑽入土壤中。至於蘑菇是否有毒,就要看菌絲體的品種了,因為未知**,所以很難判斷是否有毒。
從養花的角度來看,當小蘑菇在土壤中生長時,可以解釋這種盆栽土已經不適合花卉的生長了,所以需要盡快翻盆換土,徹底解決問題
如果換土不方便,可以先把小蘑菇,再把花盆放在光線充足的位置,這樣盆內的土能盡快乾燥,多通風,少澆水,澆水時混合一些多菌靈溶液,可以大大減少爛根的頻率。
最近,也有花友反應說,花盆裡長了一層“白毛”,不知道是不是對花有害
土壤表面有“白毛”,應該反映出來最近,你有沒有在花上澆過一些生肥,比如未發酵的公尺水、牛奶、茶葉、啤酒、劣質花肥等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白毛”是營養過剩的表現,而這種養分是植物難以吸收的,土壤養分已經飽和,從而沉澱到土層表面
要解決土壤中“白毛”的問題,只鏟掉白毛是沒有效果的,例如:
我們用稻水澆灌花朵,這是一種生肥,花朵的根部無法吸收其養分。 在濕度比較高的土壤中,稻水會慢慢自我發酵,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熱量,從而催化公尺水繼續發酵,從而產生大量的肥力,而根系的吸收有限,因此會沉澱到盆栽土的表層。
因此,必須在土壤中長出“白毛”抓緊時間翻盆換土,使根系遠離肥力過大的環境,避免燒焦腐爛的現象
鍋內還生長著一種白色物質,與質地較硬的“白毛”不同,一般在土壤和鍋之間析出,甚至“流”到鍋外,我們稱之為“白霜”。
盆內90%的白霜是由於土壤鹼度過高造成的,尤其是陶罐中養的花,更容易出現“白霜”。
為什麼“白霜”會在土壤中生長?最常見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自來水經常用於澆花,當地水質呈鹼性時間長了,土壤中的鹼性含量過高,慢慢沉澱到地表。
二是經常用化肥給花卉施肥時間長了,鍋裡也容易出現“白霜”。
要知道,我們家養的花大多喜歡生長在微酸性的土壤環境中,如果土壤呈鹼性,花朵容易長出新根、發黃,甚至死亡。
如何解決土壤中“白霜”生長的問題?
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翻盆,換土,換上新的養分土,但這不是唯一的辦法,我們也可以用有機肥來改善土壤環境。
可以使用腐熟的羊糞和雞糞,個人更喜歡使用芝麻餅肥,乾淨無味
將花盆表面的土拔出一些,撒上芝麻餅肥,再覆蓋一層薄薄的土,再用透水澆水,大約每2個月使用一次,既能給土壤提供養分,又能改善土壤環境, 一石二鳥
有的花友發現,雨後幾天,花盆裡會長出一層苔蘚,一層綠,其實這就是土壤健康的實現,雨後,土壤水分比較大,苔蘚自然生長是正常的。
不過,苔蘚的出現應該給大家敲響警鐘過多的土壤水分不利於根系的健康,會增加根系腐爛的機會,因此在不久的將來多通風,讓水分盡快蒸發是很重要的
如果土壤有些壓實,上面又長出一層苔蘚,就相當於在表面覆蓋了一層薄膜,會影響土壤的呼吸作用,最好去除那層苔蘚。
寫在文章末尾:如果看到花盆裡長出“小東西”,不要掉以輕心,提醒大家把花盆翻過來,換土訊號。 如果不方便換土,也應積極採取相應措施,避免黃葉、爛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