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使南極洲成為天文觀測的理想場所。 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獲悉,“南極天眼”時域天文望遠鏡陣列樣機研製成功。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2024年提出的“南極天眼”專案,計畫在南極地區布置由100臺小口徑大視場望遠鏡組成的光學望遠鏡陣列,單台望遠鏡視場約100平方度,覆蓋地平線以上30度以上10000平方度的天體區域。
“南極天空之眼”的原型是在極光下觀察到的。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提供)。
據上海天文台“南極天目”樣機負責人、高階工程師周介紹,在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援和協助下,“南極天目”樣機在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期間抵達中山站。 在順利完成裝置的安裝除錯後,考察隊於2024年2月20日至10月26日開始觀測,並持續進行無故障觀測,在南極洲極夜期間獲得了大量觀測資料。
上海天文台團隊對觀測影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初步結果顯示,在原型的30秒影象中,亮度高於9等的恆星的光度精度可以達到千分之一等,滿足了“南極天眼”時域天文望遠鏡陣列的觀測要求, 表明樣機在設計創新、環境適應性、漂移掃瞄CCD技術應用和執行可靠性等方面均合理可行,並已研製成功。
隨著技術的進步,當代天文學已經從對靜態宇宙的描述發展到對動態宇宙的理解,通過長期的多波段觀測,揭示宇宙中各種天體的變化,發現和探索各種新的天體和新現象,這是天文學新興的分支學科——時域天文學。 周說:“時域天文學已成為天文學的主要前沿領域,'南極天目'原型是我國首颱基於漂移掃瞄CCD技術的南極天文觀測裝置。 ”
漂移掃瞄CCD技術是上海天文台近20年來一直在攻堅的核心技術。 該技術使望遠鏡能夠在沒有驅動機構的情況下跟蹤天體,同時可以連續觀測赤緯區,可以顯著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巡天的效率。
“南極天空之眼”的原型在南極洲。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提供)。
在南極洲,原型機承受了零下37的最低溫度3攝氏度,最大風速386公尺秒的嚴峻挑戰、裝置的穩定執行和優異的觀測影象質量,體現了基於漂移掃瞄CCD技術的一體化結構設計思想在極地天文領域的應用優勢,有望有效解決南極天文望遠鏡頻發故障的問題。 ”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長沈志強表示,“南極天眼”專案下一步將研製時域天文望遠鏡陣列取樣裝置,力爭在南極分批部署。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