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很冷,是時候再次熱身了。 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總是想念小時候的爐火,這是我冬日最溫暖的記憶。
那是2024年的冬天,我去離家兩公里遠的一所鄉村小學讀書。 我們用火溫暖我們的教室。 當時的爐子很奇怪,有油漆桶、瓷罐、砂鍋等各種樣式,更多的是破碎的瓷罐,底部用鐵絲搭建爐橋,頂部點火。 另一方面,我父親給我做了乙個小錫爐,又輕又方便。
小爐子發出鑄鐵特有的藍灰色光芒,直接照耀著教室。 我早早起床,小心翼翼地點著火,看著小爐子裡的木炭燒紅了大半天,趕到學校,絲毫沒有感到寒冷。
然而,中途,大火被撲滅了。 我非常失望,甚至想把它扔掉。 但我不敢,所以我不得不在學校裡提起它。 下課後,大家來看我的小爐子,想出了很多主意,但還是不能像那些爛鍋那樣產生熊熊燃燒的火焰。
我很失望,告訴父親這個小爐子不是很好,並告訴他用乙個爛瓷盆給我做乙個簡單的。 我父親說:“瓷盆是敞開的,不注意它就會飛下來燒人。 他改造了小爐子,把防火門開啟了一點,把爐橋換得更鬆了。 我用鐵絲做了乙個小火鉤,叮囑我,要記住柴火稀少,木炭實實,要及時清空灰燼,等火力減弱後再加新木炭。
父親變身後,那個小爐子陪伴了我四個冬天。 每逢寒冷的日子,我扛著火到學校,放學後把爐子裡的木炭熄滅埋在路邊的地里,第二天又從家裡拿來加田裡,夠在桌子底下取暖一整天了。
我還沒有想通乙個問題,為什麼爸爸不像其他爸爸一樣,只是找了乙個爛瓷盆,卻不遺餘力地做乙個拉風的爐子。 如果要說他講的瓷盆危險,不好用,我的同學從來沒有被燒過。 直到很多年後,當我當了爸爸時,我才隱約明白,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寧願自己吃點苦,也不願給孩子盡可能多的。
如今,小爐子已不復存在,但冬天那個小爐子的記憶卻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那個小小的鐵皮爐子,不僅帶給我溫暖,也讓我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是單相思的。 他們總是想給我們最好的,即使是早餐、衣服、書、玩具......
每當冬天來臨,當我使用電暖器時,我總會想起那個小小的鐵皮爐子和那個冬日的回憶。 那是一種溫暖,一種感動,一種感恩的感覺。 讓我懂得珍惜和感恩父母對我們的愛和奉獻。
刊登於2024年12月12日《國家時報》第03版“山茶花”欄目)。
關於作者]。
荀胡,雲南福源人,福源縣能源局職工,業餘愛好讀書寫字。
編輯:盧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