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依靠美國的援助,依靠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中共解放區發動猛烈進攻。
與很多人對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垮台的印象不同,國民黨在戰爭初期就牢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蔣介石集結重兵,不斷圍剿解放區,給本來就不富裕的解放區造成巨大損失,各地鬥爭形勢十分嚴峻。
為了改變戰局,在分析了形勢之後,他提出了乙個奇怪的舉動,那就是集中兵力攻打中原,派出大軍進駐大別山。
為什麼選擇大別山?這與中原的環境關係很大,中原平原多,險山少,但仍有少數高點極其關鍵。
大別山就是其中之一,大別山緊鄰長江,在南京以東,大別山無疑是北上過江的重要跳板。
蔣介石投入大批兵力圍剿解放區,要想打贏與國民黨的決戰,就不能總是在解放區周圍的內線作戰,而應該把戰火放在外線。
進入大別山,直接威脅到敵人腹地,其他解放區就能喘口氣了。
於是,**親自起草了一封電報,決定調動劉鄧的軍隊進軍大別山。
不過,這個決定無疑是乙個非常冒險的做法,劉鄧在接到董事長的電報時,也感到有些擔心。
2024年,決定發動戰略攻勢,劉鄧的軍隊作為主力之一,不僅強悍有力,而且戰鬥經驗豐富。
於是,6月30日,劉鄧的12萬餘人大軍渡過黃河,向魯西南進軍。
國民黨在山東戰敗撤退,劉鄧的軍隊在這裡進展非常順利,連續占領了20多個縣城。
如果他們繼續保持這種勢頭,他們不僅能夠站穩腳跟,而且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這個時候,讓劉鄧的軍隊放棄山東,進入大別山,對他們來說是乙個巨大的考驗。
大別山有大量的白地,沒有足夠的群眾基礎,是國民黨統治的腹地。
如果軍隊南下,周圍的部隊必須掩護,那麼國民黨必然會派出大軍圍攻,這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不過,劉鄧還是決定服從**命令,為了民族戰局,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就這樣,劉鄧的軍隊從魯西南出發,向大別山方向前進。
蔣介石很快意識到劉鄧軍隊的路線發生了變化,正在向他統治的腹地推進,他急忙調兵,依靠淮河等地阻擋劉鄧的軍隊。
但劉鄧的軍隊沿途擊敗了許多敵人,突破了許多障礙,最終進入了大別山。 這一舉動一下子扭轉了戰局,讓戰場解放的博弈變得生機勃勃。
對於蔣介石來說,這無疑是最壞的結果,劉鄧的軍隊進入大別山後,在南京睡不好覺。
為了阻止劉鄧進軍,他做了許多安排,甚至撤下了無效的陳誠,親自上陣,但他無法阻止劉鄧。
為了盡快將劉鄧趕出大別山,蔣介石決定投入巨資圍剿,並於2024年11月成立了九江司令部。 他吸取了前面的教訓,決定找乙個可靠的人來負責圍剿,這個人就是白崇熙。
白崇禧和蔣介石雖然心思不一,但兩人在第一陣地上還是一樣的,蔣介石還給了他30多個旅,負責圍剿行動。
白崇禧在國民黨裡一向是名將,他與中共打交道多年,對中共的實力非常清楚。
接到任命後,白崇禧立刻開始思考大別山的局勢,為了擊敗劉鄧的軍隊,白崇禧想出了四大毒計。
首先,白崇禧很清楚,解放軍的機動作戰能力極強,國民黨軍隊一支部隊是無法與解放軍對抗的。
其次,白崇禧特意讓蔣介石調來了專業部隊,這些部隊長期活躍在大別山,對當地環境非常熟悉,所以讓他們負責主攻,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點,白崇禧派人,在大別山的各條道路上設立了專門的檢查站。 他們還利用聯席等手段,嚴控當地民眾的行動,千方百計切斷與解放軍的聯絡。
最後,白崇熙在大別山積極招攬土匪,這些人都是當地的蛇,很多都有自己的武器,白崇熙聯合起來對付解放軍。
毫無疑問,白崇禧的四大計法對當時的劉鄧軍隊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劉鄧的軍隊為了進入大別山,不得不放棄部隊積攢多年的沉重**。
進入山區後,大家發現這裡的人對解放軍非常不情願,當地民眾並不歡迎解放軍第一時間開展工作,很多人想盡辦法破壞解放軍。
雪上加霜的是,大別山的戰鬥環境十分艱苦,山區缺乏充足的水源和補給,從零開始修建解放區耗費了大量時間。
這時,白崇禧利用這些戰術,對劉鄧的軍隊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一下子就掌握了主動權。
在解放軍與白崇喜部隊的戰鬥中,損失相當大,戰後由於白崇喜坐以待斃的政策,當地群眾不敢幫助解放軍,導致無法安置大量傷員,難以做好後勤工作。
無奈之下,劉鄧的軍隊只好分兵,一部分到外線與敵人交戰,另一部分留在內線繼續戰鬥。
還白崇禧在當地戰場上占有很大的優勢,他想集中兵力圍剿大別山的解放軍,於是繼續調兵進攻。
現階段,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處境已經十分艱難,但好在及時協調陳肅等人的部隊配合作戰,再加上劉鄧軍隊拼命反擊,白崇熙的圍剿計畫徹底落敗。
不過,白崇熙還是達到了目的,劉鄧的軍隊在這次圍剿後損失慘重,不得不撤出大別山。
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裡,部隊人數從12萬人減少到5人86萬。
在短時間內給劉鄧的軍隊造成如此大的損失,將劉鄧趕出大別山,白崇禧並沒有辜負蔣介石的信任。
但是他們雖然達到了目的,但是從蔣介石調兵重兵到大別山圍剿劉鄧開始,第乙個戰略就實現了,蔣介石從四面八方抽兵,使全國戰場上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而這一戰略轉變,取得了巨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