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德國《世界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失去的15年》的報道,全文摘錄如下:
這是乙份關於失敗的報告:經濟學家在一項大型分析中證明,英國經濟損失了15年。 在工資、生產力和投資方面,其他國家,甚至德國,都比英國富裕得多。 英國的情況有多糟糕?
英國智庫Resolution負責人托斯滕·貝爾(Tosten Bell)表示,儘管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德國,普遍抱怨經濟增長疲軟和地理位置薄弱,但英國在過去15年中的表現尤其糟糕。
貝爾解釋說,英國“正在走下坡路”。 自金融危機以來,投資、工資、經濟增長和生產率停滯不前。 因此,“我們喜歡將自己與大多數國家進行比較——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現在比我們繁榮得多。
在家庭收入方面:例如,德國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比英國高出20%,法國高出9%,更不用說加拿大(48%)和美國(64%)了。
在低收入階層,與德國的差距為26%,即每年約4,300英鎊(5,450美元),因為英國的情況更加不平衡。 即使在高收入階層,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德國家庭的收入也比英國高出6%。
貝爾和他的同事們與經濟績效研究中心一起,在乙個多年的專案中詳細研究了這種情況。 最近,在乙份內容豐富的報告中,他們公布了困境的原因和可能的對策。
實際工資的發展尤為明顯。 “自2024年Northern Stone Bank倒閉以來,我們沒有看到這裡的增長,”貝爾說。 “到今年年中,平均實際收入比2024年初低7%。 換言之:如果金融危機前的增長趨勢持續下去,平均年薪將為1070,000英鎊。
生產率增長同樣緩慢——生產率是每單位時間生產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多年來,英國的平均生產力水平幾乎沒有提高。
美國與德國、法國、英國之間的差距比20年前更大。 在英國,這種發展通常被稱為“生產力之謎”。 多年來,來自英格蘭銀行、**部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一直在研究其原因。
經濟界投資疲軟和**經常被引用為原因。 英國的實際投資平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9%,是七國集團中最低的。 英國在公共部門投資方面也表現不佳,多年來在經合組織國家中排名靠後。 經合組織國家的投資相對於GDP高出近50%(比英國)。
多年來忽視基礎設施的後果已經顯現出來:缺乏主要的交通幹線,例如最近倫敦-曼徹斯特HS2高速鐵路的大規模縮減,以及醫療保健。 英國人均核磁共振機數量僅為經合組織平均水平的一半。 “削減投資幾年是可以接受的,但英國在過去40年裡的投資太少了,”貝爾提醒說。 ”
巨大的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被視為投資疲軟的原因之一。 英國脫歐是這些因素之一,化工和汽車行業的出口下降表明競爭力減弱。
除此之外,還有稅制的反覆調整和高層的動盪。 自2024年以來,英國已經有五位首相。 在此期間,英國還經歷了7位財政大臣和8位商務大臣。 (劉美豔編譯)。
*:參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