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朋友提到:自從上了生酮低碳賊船,我特別害怕主食,吃肉吃蔬菜完全沒有心理負擔,甚至放開了吃東西的狀態,但我不敢吃主食,結果自然不瘦, 阿姨身體不好,感覺肚子也大。
想想看,一**紅燒排骨也是有熱量的,而且蔬菜也是油炸的,不是煮熟的蔬菜,因為潛意識裡想著只要不碰主食,不管怎麼吃都不會發胖,但恰恰是因為不吃主食,吃了不飽, 就算肚子飽了,但筷子也裝不住。
經過嚴格控制甚至直接切割主食後,很多姐妹不僅比以前吃得更多肉和蔬菜,而且吃的零食也多了,餅乾和麵包都是碳水,不敢吃,所以零食也是真空雞胸肉,還有牛肉乾、豬肉幹、無澱粉火腿腸、鄉巴佬蛋、鵪鶉蛋, 以及堅果和各種所謂的生酮零食。
所以真的不建議沒有一定營養知識的人嘗試生酮,生酮不是高蛋白飲食,不是“隨便吃大魚大肉,只要不吃主食就不會發胖”,也不是吃五花肉和黃油、椰子油, 和鱷梨作為一頓飯。
而且就算你有一定的營養基礎,做過很多生酮研究,也確實在科學地進行酮症,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來找我諮詢閉經、暴飲暴食的女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經歷過生酮飲食的人。
沒錯,就算別人通過酮症減肥,但你試了一下,你又暴飲暴食閉經,甚至甲狀腺問題、胰島素抵抗問題,那真的對你不起作用。
再加上很多人理解的生酮,也就是高蛋白、低脂、低碳,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這麼長期的飲食,會出現哪些健康問題呢?有哪些身體症狀表明您可能攝入了過多的蛋白質?正常情況下需要吃多少蛋白質?
1. 哪些症狀表明您攝入了過多的蛋白質?
經常腰痛、頭暈、放屁很臭、口臭、乏力、關節痛,喝水很多人還是口渴,尿頻,尿味很濃,有泡沫,經常感到疲倦,睡眠不緩解。
腰痛是由於蛋白質攝入過多,對肝腎的負擔過重。 人吃的蛋白質在腸道內消化形成氨,是有毒的,肝臟需要經過加工合成尿素來緩解毒性,然後由腎臟代謝並排出體外。 參與這個過程的兩個重要器官,肝臟和腎臟,如果任何一方出錯,就會阻止氨的順利代謝。
肝臟處理氨的能力是有限的,當過量的氨不能轉化為尿素時,有毒的氨會重新進入血液,毒害大腦,使人頭暈目眩,並可能擾亂神經系統。
關節痛是由高蛋白攝入引起的高尿酸引起的。 口渴和尿頻是由於身體需要水來分解蛋白質,吃太多蛋白質會增加排尿。 當身體脫水時,經常感到口渴是很自然的,也可能伴有頭痛。
一方面是由於從口腔低碳呼氣而出現在體內的小分子酮體,二是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可能會在口腔中留下多餘的氨基酸,與口腔中的厭氧菌結合,形成硫化物,引起口臭。
疲憊是一種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飲食,身體需要腎上腺不斷分泌應激激素進行醣異生反應,腎上腺疲憊不堪,精神振奮。吃了一頓大魚肉後,你的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真的很累,很累。
2. 過量攝入蛋白質是否有健康風險?
當身體攝入大量蛋白質(尤其是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質,如紅肉和乳製品)時,它會啟用一種稱為雷帕黴素的哺乳動物靶點(mtor)訊號通路。
該訊號通路與細胞生長、細胞**和蛋白質合成有關。 因此,運動員會攝入大量的蛋白質來刺激這種訊號通路,使運動引起的受損組織能夠迅速恢復。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途徑更容易出現功能障礙。 這些疾病與許多疾病有關,包括糖尿病、肥胖症和癌症。 事實上,在許多癌症中,MTOR通路存在問題,它發出異常訊號,促進腫瘤細胞生長**並侵入新的健康組織。
還發現,高蛋白飲食會增加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是目前血液生化中非常常見的指標,主要用於確定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一般需要配合甘油三酯類藥物進行綜合判斷。 同型半胱氨酸公升高容易導致腦梗塞、腦出血、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的發病率增加。
另外高蛋白飲食會產生過量的酸,骨鈣溶解成緩衝酸,剩餘的鈣隨尿液排出體外。從長遠來看,這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特別是對於閉經和絕經後的女性,由於雌激素低,鈣流失更嚴重,避免高蛋白飲食,注意補鈣極為重要。
3. 你真正需要多少蛋白質?
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健身、懷孕、母乳餵養或疾病康復,身體需要攝入更多的蛋白質,但最好不要超過卡路里的 35%。 如前所述,人體在代謝蛋白質時,會有一些蛋白質脫氨分解。
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氨,需要轉化為尿素並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在蛋白質攝入量達到35%之前,氨轉化為尿素的過程受到限制;但一旦超過這個上限,有毒的氨就會在人體內積聚,這將大大增加人體的代謝負擔。
對於普通人來說,是蛋白質攝入量相對安全且合適的範圍。 多少?可以遵循重量千克數乘以 08-1.3這個區間是用來計算蛋白質的克數,如果日常運動量少,肌肉含量低,則遵循08 算上瘦弱、輕體力勞動的女孩。
如果你堅持每天鍛鍊,並且有大量的力量訓練,或者你正處於身體發育、懷孕、哺乳期或生病期,你可以遵循 13個來數,甚至多一點,就看你身體的實際情況了。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身體已經處於負氮平衡狀態,體內蛋白質分解的多於合成的蛋白質,所以對於腎功能沒有問題的老年人來說,可以遵循11.預防和減少肌肉萎縮。
從食材上如何安排我們一日三餐?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每種成分的蛋白質含量甚至氨基酸評分也大不相同,因此很難給出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 100 幫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