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對《新華詞典》在解釋“倭”字時沒有提到“倭寇”表示不滿,起訴《新華詞典》出版人,認為其違反規則,沒有履行責任。 這一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引發了公眾對詞典編纂、史記、語言演變等原理的深刻思考。
倭是漢字文化界用來指代日本及其人民的古老術語。 然而,從歷史上看,“倭”一詞由於與 14 世紀和 16 世紀的海盜活動有關,因此具有一定的貶義。 作為一本應用廣泛的工具書,其編纂和解釋的準確性自然承擔著教育和傳承的責任。 網民提起的訴訟反映了公眾對語言準確性和對歷史事件的敘述的高度敏感和關注。
詞典的編纂其實是一項非常專業和細緻的工作,需要同時兼顧語言的歷史發展、時代變遷、社會影響。 歷史貶義詞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散其負面含義,甚至轉變為中性甚至正面的詞語。 例如,“倭寇”一詞在當代詞典中往往不再帶有強烈的貶義,而只是指代歷史上的一種歷史現象。
由於詞典的權威性和普遍性,在記錄和傳播語言時,需要平衡歷史記錄的準確性和時代語境的交流。 一方面,詞典作為記錄語言,應保留足夠的歷史資訊,對於一些具有重要歷史記憶的詞語,如“倭寇”,在解釋上應保證其完整性和歷史性,以便讀者對詞彙有更豐富的理解。 另一方面,詞彙學家也應該考慮到詞彙在現代語境中可能攜帶的敏感性,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爭議。
這起訴訟提醒我們,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使用和解釋,不僅僅是文字遊戲,更承載著歷史文化的重量。 編輯和使用者都應該對語言感到敬畏,盡可能地尊重歷史和考慮現實。
此外,公眾參與是語言民主化趨勢的一種表現。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資訊透明度的提高,公眾不再完全接受詞典等權威書籍的內容,而是採取批判性的方式進行審查。 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現代言論自由的體現。 前提是公眾在提出質詢時也應遵循合理的訴求路徑,通過法律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期望。
優質作者名單 最終,這場訴訟可能成為漢語規範化、法制化程序中的一起案件,無論結果如何,都將促使詞典編纂者與公眾就語言、歷史、文化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對話,共同推動語言使用的精準規範發展, 使詞典這一重要的文化產品更好地服務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