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聽到心理學家常軍先生的一句話,我深受感動。 他說,當他的女兒14歲時,她完全不願意與他交流。 女兒每天緊緊關上房門,門上掛著一幅畫,上面寫著“易燃易爆,閒人不得入內”。 看到這一幕,常軍老師心中一笑。 起初,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孩子會笑,因為他不想再和他交流了後來,我仔細細細品味,才發現這“哈哈”不是給孩子的,而是給自己的。
英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14歲的孩子更傾向於尋求刺激和冒險的行為,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習能力差等問題,也不願意與父母溝通。 例如,如果你讓他向東走,他想向西走。 當父母說話時,孩子的回答總是“不,不,不......當我們聽到孩子說“不”時,我們應該心存感激:這意味著孩子正在長大,覺醒了自己的自我意識,想要創造自己的世界。 然而,可悲的是,並非所有父母都能理解孩子成長的資訊。 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和接受孩子的發展需求,他們的孩子就會煥發青春否則,成長就像是兒童的毒藥。
人格叛逆是孩子在尋求成長過程中的自我平衡
在心理學中,有乙個術語叫做“依賴共生”,其中一方由於各種原因無法獨立生存,而變得依賴另一方。 對方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可能會過度照顧對方,並從需求中獲得價值感或控制感,從而形成依賴的共生關係。
例如,14歲是性格轉變的時期,荷爾蒙和腎上腺素荷爾蒙激增,使他們更具攻擊性,渴望得到關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乖巧的嬰兒。 在這個階段,盲目地要求孩子像以前一樣聽話,可能會導致孩子叛逆,表現出依賴共生的特徵。 然而,這種叛逆並不是敵對和惡意的,只是孩子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並定義自己。 孩子雖然抗拒父母,但他在心裡深深地愛著他們。
《你13-14歲的孩子》一書中有乙個故事:故事中的14歲男孩亞瑟,在與父母因一件小事發生爭執後,一怒之下去上學。 為了緩解尷尬的氣氛,亞瑟的母親買了他一直想要的襯衫。 放學回家後,亞瑟不理會父母,把書包扔在床上。 但當他看到自己喜歡的襯衫時,他興奮地跑到母親身邊親吻她,為早上的爭吵向她道歉,並說:“哦,我的上帝!我是個沒用的東西,是嗎?雖然亞瑟背叛了他的父母,但在內心深處,他深深地愛著他們,就像他知道他的父母一直關心他一樣。 只不過,當與父母發生衝突時,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緒和表情,對孩子來說是乙個挑戰。
最終,他們表現出被定義為叛逆的行為,這是他們做自己的感覺和照顧父母之間的平衡。 咄咄逼人的成長和粗暴的表達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發展的特徵之一,也是他們內心掙扎的結果。 所謂叛逆,並不意味著不愛,只是想以一種更尊重自己的方式成長。
以暴制暴是悲劇的開始
紀伯倫在《先知》中寫道:“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己的渴望的孩子,他們是由你生的,但不是由你生的。 這是乙個非常有啟發性的說法!父母應該是孩子的嚮導,而不是主人。 如今,已經不再是孩子被迫長大的時代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真正理解這一點。
我們已經看到太多的孩子因為父母對情況的處理不當而最終表現得不尋常。 他們厭倦了學業、離家出走、失去聯絡、自殘等等,這些史無前例的行為很可能被今天的孩子所犯下。 不久前,在北京,有乙個14歲的女孩小凡,前一天晚上睡得太晚,第二天早上起床耽誤了一會兒。 父母因此著急,進屋把小凡的東西丟了。 小凡感到委屈,早上6點獨自坐地鐵離家出走,整天既不上學,也不聯絡家人。
幸運的是,小凡遇到了一位警察同志,給了她指導和啟迪,幫助她消除了對父親的怨恨。 孩子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他的判斷力還不成熟。 如果父母以冷漠的語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將無法理解,並可能導致悲劇。 還記得那個被媽媽扇耳光後跳樓身亡的孩子嗎?他也是一名14歲的初中生,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玩撲克,被學校邀請父母過來。 當孩子的母親到達學校時,她當著孩子的同學的面打了他一巴掌,沒有問為什麼。 母親離開後,孩子趁著沒人注意,從教室的欄牆上跳了下來,因傷勢嚴重而無法挽救而死亡。
很難想象那個孩子在跳樓之前有多絕望。 既然已經發生了,為什麼你不能和你的孩子溝通呢?至少要注意場合,保護孩子的尊嚴,給他乙個解釋的機會。 卡爾·榮格(Carl Jung)曾經說過:“乙個健康的人不會受到傷害。 “頑皮和犯錯從來都不是孩子行為不端的藉口。 父母的態度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風向標。
讓自己做你自己,讓你的孩子成為你的孩子
14歲是人生的半熟階段,既有成年人的身體,也有不成熟的心靈。 這種特質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複雜化。 為了讓孩子心中的河流搖曳,我們應該做自己,給他們足夠的空間。 首先,要明確底線,讓孩子知道行為的界限。 《孟子:麗樓下》曰:“人要什麼都不做,然後才能做點什麼。 “只有知道什麼不該做,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可以做什麼。 我們不能只是假設孩子長大後會變得理智。 沒有規則和底線的孩子是無法成長的。 14歲的孩子價值觀還不穩定,他們渴望探索世界,所以他們需要明確的規則和界限來指導他們的行為。 例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是壞人,但你不能是壞人。 ”
具體規則可以包括:1)不危及自身安全;2)不違法;3)不損害他人利益等。 規則應清晰簡潔,需要與孩子達成一致。 有了底線,行動範圍就更大了。 在底線內,孩子們可以自由地探索、練習和發現世界。 畢竟,有約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相信孩子們也會受益終生。
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關注非常重要,但同時也需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導和教育。 當孩子出現問題或迷失方向時,我們應該作為乙個觀察者及時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教育方式,而不是過分責備孩子。 通過溝通和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重回正軌。
此外,作為父母,我們還需要關注自己的成長和心理健康。 陪伴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要放棄自己的興趣和發展。 只有做好工作,才能給孩子更好的能量和力量,成為他們成長的嚮導。 我們應該清楚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以身作則,樹立正面榜樣。 通過我們的努力和支援,孩子們將有更大的機會成為我們希望他們成為的那種人。
劉青說:“人生的關鍵往往只有幾步,尤其是年輕的時候。 “14歲是乙個關鍵的分水嶺,孩子們需要尊重、陪伴和智慧來引導他們。 教育不是競爭,而是雲驅動的雲。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要寬容和陪伴,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孩子是父母最美的音樂,父母是孩子永恆的底色。
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