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巴以衝突21日繼續,以色列以“最激烈”的強度轟炸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北部、中部和南部,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等武裝力量也用火箭彈和迫擊炮襲擊以色列最大城市特拉維夫。
雙方對峙愈演愈烈,聯合國安理會因美國阻撓,第四次推遲對加沙停火和人道主義援助決議草案的表決。 聯合國表示,加沙地帶的全體人口面臨越來越大的饑荒風險,這是“最令人擔憂的事情”。
12月20日,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人們在以色列空襲後開展救援行動。 新華社(亞西爾·庫迪攝)。
猛攻仍在繼續
根據巴勒斯坦訊息來源和一些**報告,以色列21日轟炸了加沙地帶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其中北部遭受了最猛烈的襲擊。
路透社援引當地居民的話報道說,以色列戰機在中部和南部地區上空呼嘯而過,投下炸彈,濃煙滾滾,不時可以看到橙色閃光。
同日,以色列中部城市特拉維夫響起警報,以色列方面截獲的火箭彈在空中**。 據以色列**稱,火箭碎片落入了一所學校,但當時孩子們在避難所裡,所以沒有人**。
加沙地帶衛生部門表示,當天至少有14人在以色列軍隊的軍事行動中喪生。 哈馬斯控制的**報告說,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警察局長及其家人在以色列對他們家的空襲中喪生。 加沙地帶衛生部門負責人也在以色列空襲中受傷,他的乙個女兒死亡。
12月20日,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人們在以色列空襲後開展救援行動。 新華社(亞西爾·庫迪攝)。
哈馬斯**辦公室20日晚發表宣告稱,自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2萬人,另有5人死於加沙地帶超過20,000人受傷,超過6,700人失蹤。 據以色列稱,包括460多名士兵在內的1 300多名以色列人在本輪衝突中喪生。
外交是艱難的
哈馬斯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目前正在埃及談判停火。 據路透社報道,哈馬斯和其他巴勒斯坦部隊對以色列方面的襲擊似乎發出了乙個訊號,即以色列近11周的軍事行動似乎並未摧毀這些部隊的打擊能力。
據多份報道稱,哈尼亞20日抵達埃及首都開羅,與埃方就停火、釋放在押人員等問題舉行會談。 ** 認為他個人參與會談“很少”。 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聖戰組織)的領導人隨後前往埃及參加會談。
12月20日,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人們在以色列空襲後開展救援行動。 新華社(亞西爾·庫迪攝)。
不過,哈馬斯和聖戰組織21日發表聯合宣告,強調巴方立場一致,即在以色列“完全停止侵略”之前,不會同意就“替代”達成任何協議。
這一立場與以色列方面聲稱的相去甚遠。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發誓,以色列將一勞永逸地剷除哈馬斯。 在最近的一段話中,他向哈馬斯喊道:“投降或死亡。 ”
以色列和哈馬斯此前曾達成道教停火協議。 在11月24日開始的為期七天的臨時停火期間,以色列釋放了240名巴勒斯坦人,哈馬斯釋放了100多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外國人、以色列婦女和兒童。
12月18日,人們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的臨時避難所準備食物。 新華社(里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攝)。
在恢復停火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問題上,包括卡達和埃及在內的許多國家最近都加強了調解。 埃及外長舒克里21日在開羅會見了來訪的英國外交大臣戴維·卡梅倫。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督阿卜杜拉·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在杜拜會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秘書長海珊·謝赫。
以色列部長埃利·科恩21日表示,關於釋放被拘留者的談判仍在繼續。 但是,沒有透露任何細節。
人道主義危機愈演愈烈
同樣在21日,由於美國的反對,聯合國安理會第四次推遲了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起草的決議草案的投票,該決議草案包括加沙地帶的停火和人道主義援助。
12月18日,人們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的臨時避難所休息。 新華社(亞西爾·庫迪攝)。
外交訊息人士告訴**,美國反對決議草案中提到“以色列和哈馬斯停止敵對行動”。 美國還質疑進入加沙地帶的援助卡車是否只運載“人道主義物資”。 此外,美國反對在加沙地帶建立乙個聯合國機制的提案草案,以“具體監督通過非衝突路線向加沙地帶運送所有人道主義救濟物資”。
自上次人道主義停火結束以來,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局勢繼續惡化,導致對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援助增加。 根據聯合國和23個人道主義機構21日發布的乙份報告,加沙地帶目前有200多萬人正在經歷“糧食危機或更糟”,其中57人60,000人達到了災難性的飢餓水平。 世界糧食計劃署在乙份報告中說,90%的加沙人經常整天沒有食物,因為進入加沙地帶的援助受到嚴重阻礙,可用的食物有限。
12月18日,人們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的臨時避難所休息。 新華社(亞西爾·庫迪攝)。
世界糧食計劃署首席經濟學家阿里夫·海珊21日表示,該報告“證實了我們最擔心的事情”。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去過阿富汗、葉門、敘利亞等國家,“但他從未見過如此糟糕的事情發生得如此之快。
除了糧食短缺外,加沙地帶北部最後一家“可以為傷員做手術”的醫院已經關閉了近兩天。 (鄭浩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