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漁夫的傳說曾經是這個國家的精髓,現在是500盧比擺姿勢拍照的傳說
2024年,明成祖朱棣命令鄭和三次東渡,途經錫蘭,供奉金銀,在錫蘭廟(今科倫坡博物館)刻有“賜碑”。 然而,當時錫蘭王想要刺殺鄭和,鄭和逮捕了他的全家,並將他們送往京城。
斯里蘭卡也被稱為印度洋上的一顆明珠,是南亞唯一乙個在人類發展指標上達到“高”評級的錫蘭。
斯里蘭卡在梵語中意為“幸福之地”,是南亞少有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的地方之一,雖然國土面積只有6.5萬平方公里,但其水域和湖泊卻佔5%。
由於各種自然因素,斯里蘭卡的人口迅速增長:2024年解放時,只有650萬,到90年代初,已達到1700萬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超過2 100萬,其中4人未滿15歲,近一半未滿30歲。 目前男性平均壽命為81歲,男性平均壽命為74歲。
斯里蘭卡歷史文化悠久(尤其是佛教),但隨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化,英語成為主流,僧伽羅語和泰公尺爾語主要由老百姓使用。
此外,斯里蘭卡是乙個島嶼,它缺乏足夠的自然資源,除了橡膠、紅茶、寶石等產品外,只有漁業。 因此,這些茶葉和寶石,在遊客眼中,自然是斯里蘭卡的象徵,唯一能代表它們的,只有礦工、馴象師、茶女,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當弗洛里安·穆勒(Florian Müller)看到一隊漁民在斯里蘭卡南海岸捕魚時,他的**被上傳到了歐洲之旅**,這一幕吸引了許多來自歐美的人來到斯里蘭卡觀看這一奇觀。
《孤獨星球》於2024年首次被稱為“高蹺漁夫”,封面是斯里蘭卡海岸的捕魚,後來被稱為“錫蘭的精髓”,是斯里蘭卡最令人難忘的文化符號之一。
二戰期間,英國在斯里蘭卡沿海建立了亞洲最大的軍事中心,不僅對沿海地區實行全面封鎖,還沒收了所有生活用品,使英國人難以維持生計。
斯里蘭卡漁民被迫在海邊的礁石上捕魚以補貼生計,一些漁民被鼓勵在淺水區架起木樁,開始十對百
斯里蘭卡的高蹺漁民,一般被稱為“海腳人”,意思是站在海浬而不是用兩隻腳站立,七十多歲的老人和年僅十歲的孩子都很容易參與其中,因此他們很快就被斯里蘭卡人認出。 當然,所謂的高蹺漁民,即在海上或閒暇時,都會踩著高蹺捕魚,而大多數漁民都是斯里蘭卡的窮人,他們無力捕魚,但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
斯里蘭卡沒有春夏秋冬,一年中只有雨天和旱季,由於炎熱炎熱,幹腳漁民在日出前和日落後習捕魚,他們只在2月至5月,8月至11月在海灘上捕魚,每天最多可以捕魚2-3小時, 或 5-7 晚,或 6-8 晚。
一大早捕魚的漁民晚上就不回來了,畢竟高蹺數量有限,會對收成造成很大的破壞,所以附近的漁民會商量捕魚。
隨著斯里蘭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蹺漁民一度因為時間和精力而幾乎消失,直到歐美遊客來到這裡觀光,高蹺漁民才因為觀光而死灰復燃,很多旅遊公司會付錢請漁民在特定水域表演,俗稱擺姿勢拍照。
“當時,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這裡拍照,我們的旅行計畫每天耽誤三個多小時,”來自斯里蘭卡的史蒂芬說。 而在這裡,這只是史蒂芬所說的幾個場景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乙個場景。
如果僅此而已,漁民的勞動會得到報酬,遊客也會留下難忘的回憶。
但後來加入行列的“非漁民”人數也有所增加,他們僱人等候在公路上和海岸上“投網”的遊客,“熱情款待”,先說“拍照30盧比”,再收“每人30盧比”,加上不同的衣服,從500盧比到5000盧比不等, 取決於客人的著裝。
在史蒂芬的介紹下,我認識了布魯諾船長,他是烏納瓦圖納(斯里蘭卡的乙個小村莊,高蹺漁民的故鄉)的漁民船長。 他和他的兄弟萊德蘭都是斯里蘭卡漁民,他們的家族是四代著名的高蹺漁民。
但布魯諾等人對此並不高興,在他們眼裡,斯里蘭卡的國寶——高蹺漁夫,本應是全球公認的文化符號,卻因為缺乏“非漁夫”老鼠而臭名昭著。
烏納瓦圖納曾經是乙個小漁村,是許多旅遊公司的焦點,在鼎盛時期,它每天接待15至30個旅行團,其餘40名左右的漁民人手不足,從早上到中午,平均每人要花8到10個小時在柱子上等待。 當漁民向旅行社索要更高的報酬時,從每天 800 盧比到 1,500 盧比(旅遊公司會支付給他們)。
但最終,旅行社將其拒之門外,在周邊海域搭建了新的“舞台”,並僱傭了另一名工作人員,偽裝成普通漁民。 從那時起,踩高蹺的漁民就消失了。
例如,布魯諾和他的妻子每天至少能賺到5000盧比的捕魚收入,他們之所以願意在這裡演出,是因為他們想給他們乙個不一樣的高蹺漁夫體驗,從而獲得世界的認可。 現在,他們不需要被控制,所以他們不想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
如今,關於高蹺漁民的負面現象越來越多,不僅因為拒絕支付額外的門票,還因為路人被迫收取超過500盧比的拍照費用。 一對英國夫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拍照時被要求支付3000盧比,於是他們刪除**拒絕付款,結果被石頭砸死。
從曾經被稱為“錫蘭精髓”的錫蘭,到如今備受詬病的旅遊業,那些真正的高蹺漁民對此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