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清華大學教授陳秉正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提出了乙個聽起來有些聳人聽聞的觀點:35歲考慮退休為時已晚,應該早點考慮並採取行動。 當然,這位專家所指的養老金更多是在投資和儲蓄層面,但現實情況是,老年人口在不斷擴大,銀髮經濟的消費群體在不斷公升級。
民政部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億人,佔總人口的19%8%;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億,佔總人口的14%9%。
對於普通人來說,除了以後存錢之外,如何以形式供養老人,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據國家民政部門統計,截至2024年,我國實際已形成“9073”養老模式,約90%的老年人居家,約7%的老年人依靠社群扶持養老,3%的老年人居住在機構。
由於居住環境和養老成本等因素,90%的居家養老群體選擇外地度晚,即所謂的候鳥養老。
目前,從東北地區到海南、長三角中心城市到周邊二三線城市的長距離養老路徑已逐步形成。 今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養老產業調研團隊發布《2023中國候鳥冬季棲息地適宜指數》,三亞、海口、瓊海、廣州、珠海、南寧、柳州、廈門、深圳、江門是今年冬季榜單前10名的城市。
候鳥養老的背後,現在相應的醫療和住房設施是如何發展的?地方激勵政策將帶動什麼樣的養老產業?
**根據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對旅居養老的接受度並不低。 而那些喜歡在南方退休的人,都是東北人。 據統計,整個東北地區有近1500萬老年人。 但是,東北的氣候不太適合退休。 東北冬季,天氣往往冷至零下20攝氏度,不僅出行不便,而且難以儲存新鮮果蔬。 一些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在東北地區無法舒適地生活。
到了冬天,東部三省的老人收拾行裝,選擇去氣候溫暖的城市避寒已經是常態,有新聞報道說,在每年12月到1月的氣溫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哈爾濱的一些社群和企業可以集中精力購買一些飛往海南的機票。 據統計,在三亞的76萬常住人口中,東北地區有20多萬人。 以至於有網友吐槽,在三亞,連哈爾濱市第二醫院的分院都開了。 2024年,東北**在三亞開設了派出所。
還調查發現,能夠接受滯留養老的老年人一般滿足幾個具體條件,一是經濟收入水平有一定水平、文化程度較高、身體素質較好的居民,二是候鳥滯留養老需要空間流動費用較多,對健康狀況有一定要求,在服務內容和服務區域的選擇上也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經濟水平。
12月7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郭漢橋表示,北京鼓勵和支援北京老年人冬季到海南,夏季到河北、內蒙古等北方地區。 雖然目前尚未公布具體政策,但2024年,黑龍江與廣東等14個省份的民政部門簽署了出行居住、醫療等領域合作框架協議。
當然,遠距離養老也帶來了很多政策限制,有**報道,有哈爾濱老人為了方便生活,想辦理海口的戶口,卻因為不符合當地的定居條件。 如果沒有戶口,就很難享受到當地相應的福利政策。 同樣,遠期養老也給就醫帶來了問題,東北和海南的醫保跨省結算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有老人南下海南避寒,也有老人北上逃避高昂的生活成本。
據有報道,在香港相對偏僻的屯門地區,一間40或50平公尺的私人護理院舍,具有護理功能**,一般每年8-10萬港元。 公立療養院雖然相對便宜,但需要漫長的申請過程。 於是有的老人選擇了深圳北部老人的目的地,也有香港的老人說,同樣**在深圳的養老院差不多可以申請兩床養老公寓。
面對香港私人養老機構服務昂貴、服務差的現狀,香港不少長者對北方的養老需求越來越大。 當然,除了第一名的優勢外,深圳離香港很近,交通足夠便利也是乙個重要原因。
香港現在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地區之一。 根據最新統計,香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已達84歲7歲時,他排名世界第一。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2024年65歲及以上長者人數超過280萬人到2024年,香港將成為全球長者比例最高的城市。
目前,香港養老機構最大的問題是排隊時間過長,公立養老院的輪候時間長,平均2-3年;然而,另一方面,私立養老院的高成本,加上近年人手短缺和私立機構質量下降。 推動香港長者北上內地養老,似乎已經成為緩解香港養老壓力的一條出路。
對此,長者北上,其實香港特別行政區**也保持著鼓勵的態度部分符合條件的香港長者,如前往內地養老,也可以獲得相應的補貼。 2024年,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區**)設立「廣東省院舍照顧服務計畫」,計畫將香港非**機構在深圳及肇慶兩間養老院的床位開放予公營護養院輪候的長者。 由2024年起,香港居民如選擇在廣東退休並符合要求,每月可獲發港幣1,570元高齡津貼及港幣4,060元長者生活津貼。
當然,與東北老人南下類似,香港的老年人在遠端就醫中也會遇到很多麻煩,比如香港每月發放的4000元醫療福利無法使用,跨境醫療系統沒有對接,內地醫療保險不適合門診, 等等,而在長三角地區,跨區域醫保結算終於有了比較完善的解決方案。
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區,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都市圈老齡化程度較高,據統計,自2024年以來,上海戶籍人口中有1 3人年齡在60歲以上。 上海作為國內最大的城市,遠距離養老模式相對成熟,相關政策壁壘相對較少。 這主要是由於交通相對便利,生活習慣相似,以及近年來不斷推進的長三角一體化政策。
2024年以來,上海已有14個區與江蘇、浙江、安徽等20多個城市簽訂區域養老服務合作備忘錄。 在長三角試點城市,老年人醫療保險問題也得到了初步解決,長三角部分城市也解決了養老床位互認問題。
不過,上海的老年人在遠距離養老方面也面臨諸多問題,首先是城市之間養老政策的差異。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海長期護理保險的異地結算。 作為國內最早試點長期護理保險的城市之一,上海的長期護理保險不僅可以通過當地的醫療保險進行結算,還可以有相關的勞務公司來保證家政工人的服務質量。 但目前,只有蘇州、南通、寧波等長三角城市也實施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目前,根據相關規定,上海市長期護理保險在各地已開始試點,但手續仍然繁瑣,不同地區的標準存在一定差異。
另外由於上海等長三角城市對遠距離養老的需求巨大,養老機構與有需要的老年人之間仍存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有專家提出,上海、長三角等規模的城市地區,要能率先跨區域建立“養老服務地圖”,統一的制度可以讓有需要的老年人跨區域選擇養老機構,並可以比對設施等具體資訊, 環境、成本標準和服務專案。
當然,無論老年人在哪個地區,醫療永遠是老年人最大的問題。 國家衛健委的資料還顯示,我國超過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我國60歲以上約有2人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2億。 因此,對於需要在異地照顧老人的老人來說,離醫院的距離大概是選擇養老區域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一些專業養老機構的負責人也表示,大多數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平均每個月都要去門診兩次,如果離醫院較遠,對老年人來說非常不方便。 但是,如果醫院的醫療水平提高,配備專業的醫務人員,相應的成本和費用也會增加。 在香港和一些一線城市,養老機構會利用大醫院醫生輪換來補貼養老機構的醫療缺口,但對於大多數二三線城市的養老機構來說,醫療資源的匱乏也將成為養老機構發展的一大難點。
由於氣候和生活成本的原因,遠距離養老已經有了廣闊的市場需求。 然而,與旅居養老群體相關的遠端醫療服務、家政服務、情感關懷服務、心理諮詢服務等,仍存在一些市場缺口和一些政策障礙,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跨區域協同,還需要引入民間資本和市場化機制,實現真正的“養老自由”。
資源。 1、北京鼓勵老年人生活,住上老年“候鳥”,新模式正在逐步被接受,老百姓是最健康的客戶。
2. 尹明山留在養老社群的啟示:28億中國老年人“安享晚年”的路在哪裡,第一財經。
3、東北地區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可能不在東北地區,低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