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聞客戶端記者曾洋曦,黃雲玲。
編者按:年底,《咬字嚼字》編輯部發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詞”。 作為一年一度的社會現象的風向標,這些流行語燃燒著人們生活的烙印。 超新聞以系統的總結、獨特的認知、生動的筆法,推出專項盤點,詳細講解2024年的方方面面。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們重點介紹“人工智慧模型”。
有人說,上個世紀資訊革命發生後,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日新月異”這句話來形容我們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感受。 但即便如此,今年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還是可謂“不尋常”。
2024年被稱為人工智慧模型爆發元年。 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推出的ChatGPT應用,自去年底以來持續爆火,今年1月月活躍使用者已突破1億。 隨後,文心億言、科大訊飛星火認知、阿里雲通益千文、騰訊混元模式相繼上線,在國內掀起了一場“百人模式”大戰。
這個大家可以用兩句話來談論的大模型是什麼?人工智慧真的開啟了新的“大航海時代”嗎?這把新技術的鑰匙將開啟什麼樣的未來?在年底,我們梳理了人工智慧模型的發展進展、應用例項、商業前景,以及它對各行各業的變化。
在ChatGPT上
究竟什麼是“大模型”。
記得2024年初的一天,一股“chatgpt風”的狂潮開始在人們周圍興起。 讓它寫詩,寫計畫,寫**,請它教如何教育孩子,問它如何管理公司的......大家紛紛向ChatGPT發起花哨的“挑戰”,大部分都能流利地回答。
不久之後,ChatGPT寫的“新聞”開始在網路上流傳,字跡工整,元素十足,讓人難以辨別真假。 國內也有大學生用chatgpt寫作**,產生的文字“語法正確”,“措辭優美”。 而這種趨勢在其他國家也正在發生,有報道稱,美國大學生用ChatGPT來寫**,因為它太好了,以至於不符合老師對學生的期望。
Microsoft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今年2月接受採訪時表示,ChatGPT和AI的進展令人振奮,AI將是“2024年最熱門的話題”。 特斯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ChatGPT好到可怕,我們離危險的強大人工智慧不遠了”。
ChatGPT表面上是乙個可以像人類一樣說話的“機械人”,其核心是乙個大型語言模型(LLM)。 資料顯示,在人工智慧領域,大模型是指具有超大規模引數(通常超過十億)和超級計算資源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處理海量資料,完成自然語言處理、影象識別等各種複雜任務。 以ChatGPT為例,這個“機械人”是OpenAI基於大語言模型GPT開發的,讓AI可以開始寫論文、寫**,甚至實現自動翻譯、情感分析等。
ChatGPT的出現和普及,讓“大模型技術路線”的支持者們在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道路上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一些分析文章認為,大模型的目標是“一勞永逸”,即讓AI從傳統的基於任務的模型(一千個任務需要一千個模型,研發成本高)轉向乙個模型解決所有任務,這與通用人工智慧相差不遠。
文馨隨機對話介面截圖。
“百模大戰”,誰能從包圍圈中脫穎而出
今年,隨著ChatGPT掀起大模型的浪潮,中國科技行業也不甘落後,紛紛開始加入賽道。
在很短的時間內,從產業界到學術界,許多企事業單位、高校紛紛推出自己的大型模型產品,並不斷公升級版本,形成了“百模大戰”的趨勢。
今年2月,復旦大學邱錫鵬教授團隊推出了具有與人類對話能力的MOSS系統,由於是國內首個類似ChatGPT的模型,引起了廣泛關注。
3月,知識增強型大語言模型產品文心易言在龍頭企業中率先上線。 之後,騰訊推出混合元,阿里巴巴發布通易千問,抖音集團推出雲雀,科大訊飛發布星火認知模型......
對於普通網民來說,它具有聊天功能,幫助人們獲取知識和資訊,激發創作靈感,這是許多基於大模型開發的產品最典型的特點。 同時,一批強調行業的大模型也應運而生。
例如,華為雲推出的盤古模式強調其在細分場景中的應用,可應用於政務、金融、製造等領域。 JD.com 推出的犀牛模型基於消費、運營等場景,可自動生成商品營銷**。
在激烈的戰鬥中,一批“黑馬”創業公司也在摩拳擦掌,大顯身手。百川智慧型成立於今年3月,以高效迭代的速度,平均每28天推出乙個大模型。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產業發展報告》,目前全國共有人工智慧企業2200家,國產大車型總數已達238家。
大型模型賽道關乎速度,也關乎能力。 在混戰中,誰能衝出重圍,開闢新局面?它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驗證。
*源自視覺中國。
需要達成更多共識才能廣泛使用
業界認為,人工智慧模型有能力重塑千行百業,但要大規模廣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既有現實挑戰,也有觀念上的歧視。
在實踐層面,以算力為例,大模型訓練對算力要求很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為民曾公開表示,自去年12月以來,大模型所需的AI晶元價格翻了一番。
與此同時,今年圍繞絲滑聊天、快速響應、眾多功能的大模型,“人類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它也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
今年 4 月,包括馬斯克和圖靈獎得主 Bengio 在內的數千人也發表了一封公開聯名信,認為 AI 瀕臨失控,並呼籲暫停開發更先進的 GPT 大模型。
要回答人工智慧的安全性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想象,古代的原始人撿起石頭打磨成工具,而這些石器可能是傷害人的利器,也可能是狩獵和捕食的工具。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大模型可能是現代人手中的“石器”。 在今年的烏鎮峰會期間,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在接受《潮報》採訪時也表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可以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有效工具,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模型的全球治理還處於探索階段,在人工智慧倫理、大模型安全等問題上確實需要更多共識。
今年8月,國家網際網絡資訊辦公室等7個部門發布《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實施普惠、審慎、分類、分級監管,明確了訓練資料處理活動和資料標註的要求,強調了資料、演算法、模型和安全因素的重要性。
在人工智慧領域,大模型的大門已經開啟,2024年的風光如何?等待是值得的。
*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