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堯:“為什麼是河南”的問題與中國科技考古學的新方向歷史研究,2024年第5期,金正堯:“為什麼是河南”的問題與中國科技考古學的新方向——《二里頭考古學與中國早期文明》書面討論(四):
白雲祥將中國早期青銅器的發現區劃分為西北、北方、海岱和中原四個區域,其中中原的金屬遺跡可追溯到仰韶時期江寨遺址的黃銅製品,在海岱地區的龍山文化中也發現了黃銅製品。 早期的黃銅製品應來自鋅-孔雀石和一種形狀特殊、色澤鮮豔的含鋅銅礦物,屬於中原地區早期的“銅礦試驗期”,不能作為“銅鋅(合金)試驗期”的證據。
20世紀80年代,冶金研究人員進行模擬實驗,用孔雀石和菱鐵礦的混合物熔煉,最終得到黃銅。 後來的模擬實驗中加入了紫銅和菱鐵礦的混合物,得到了與薑黃銅板成分相似的結果。 這些模擬都是精心製作的,但對於仰韶黃銅是否是以這種方式冶煉的,仍然存在疑問。 模擬實驗的技術路線需要複雜的知識體系的支援,包括區分銅礦、鋅礦和紫銅(無論是天然銅還是冶煉得到的銅)的知識和能力,並掌握類似於“固態還原工藝”的技術手段。 如果說早在仰韶年間,就知道如何使用赤銅並新增鋅礦物來冶煉黃銅合金,那麼很難理解,在一兩千年的過程中,從未發現過赤銅製品。 此外,陝西仰韶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的時空差距如此之大,這種複雜的知識技術體系幾乎沒有傳承的可能,更不可能說是相隔數百年被重新發明的結果
二里頭文化後期發展起來的成熟的鉛青銅鑄造技術,意味著銅合金的實驗期進入了乙個新的階段,這與闔西常見的銅鉛共生礦直接相關。 此外,錫青銅合金技術的實驗期雖然也始於二里頭文化,但可能要到銀虛二期才完全穩定,比鉛青銅合金技術晚得多。 二里頭早期文化中銅材料的複雜型別是由於當時發現的銅礦物種類繁多。 豫西地區銅錫鉛、銅鉛、銅錫礦產的共生,為二里頭文化中銅礦的早期實驗期提供了資源保障,也直接導致了產品材料的複雜性。 ......
吳曉彤,譚金卓,馬江波:冶金考古研究的最新進展與趨勢,有色金屬(冶煉部分),2024年第5期: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零星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青銅器及相關遺物,並不能支援冶金獨立起源的理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將中國冶金的起源與冶金技術在歐亞草原的東傳聯絡起來。
徐紅: 東亞青銅潮,聯合圖書,2021 年:
P25:在這兩千年(西元前4700-2024年)中,有幾例紅銅或原始銅合金的案例是短暫的,而青銅刀作為乙個孤立的案例仍然存在爭議。 ......它們不能被認為是青銅鑄造的前身。梅建軍:關於中國早期青銅器和冶金學起源研究的幾點思考,2024年5月9日,講座回顧 |梅建軍:關於中國早期青銅器和冶金學起源研究的幾點思考p42:在所謂的“銅石”時代,東亞大陸上不應該有使用紅青銅器的主要特徵。
P43:正如許多學者分析指出的那樣,東亞大陸銅遺跡的出現應該與接受外來文化影響密切相關。
講座伊始,梅教授首先介紹了當前中國早期青銅器與冶金起源學術研究的新趨勢,主要介紹了林美存、蘇榮融、金正耀、郭景雲四位學者的研究成果。
林美存的研究考察了塞馬-圖爾比諾文化與整個史前絲綢之路的關係,並探討了中國早期冶金、青銅器與塞馬-圖爾比諾文化青銅器之間的聯絡。
蘇榮榮近日的研究,將石源出土的青銅刀與環頭刀的石扇進行了對比,認為兩者有地方傳統,與中原商代的型別相似結合陶斯文化、二里頭文化資料、中原銅冶煉工藝與傳統、鑄銅遺址鑑定、石材鑄模鑄造等進行探討。他認為,西方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問題,沒有證據表明石原有鑄銅業,現在說它對中國早期的銅生產有影響還為時過早。
金正堯在梳理中國早期青銅器發現和研究歷史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沒有“紅銅時期”,世界上也沒有普遍適用的“紅銅-砷-錫青銅”模式。 他強調了金屬礦產資源在早期冶金工業中的重要性,並據此提出了“銅礦試驗期-銅合金試驗期-青銅工業”的新模式。
郭景雲認為,中國青銅技術在西方的引進存在諸多問題,如引進路線不明確、技術發展背景不同、青銅器型別和製造方法不同等,並系統梳理了長江中游發現的可能與青銅器鑄造有關的文物、遺物, 並提出了中國青銅技術起源於長江中游的新觀點。
梅教授認為,上述研究的新發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西方理論和獨立起源論各有各的見解,難以區分其次,西方的批評集中在傳輸路線等中間環節,但也集中在對冶金技術發生的技術和社會基礎的基本理解上第三,獨立起源理論強調資源和技術基礎;第四,長江中游冶煉技術的本土起源理論強調礦石資源和文化發展的先天條件,而考古學本身的基礎有待進一步梳理。
林世瑞:西北地區青銅時代早期的金屬使用——從技術和資源的角度**,文博,2024年第5期:
早期,新疆主要受西西伯利亞相對成熟的冶金工業影響,逐漸從紫銅發展到錫青銅,砷銅產品和技術在西元前1700-2024年左右從河西走廊向西傳播到新疆東部。 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曦承邑遺址是西北地區最早發現的砷銅生產和使用中心。
張昌平:從三角錐形的金字塔形器皿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青銅時代塊狀模型鑄造技術的形成特點考古學, 2024年第3期.
……我國青銅冶煉鑄造技術的起源一直是中外學者討論的熱點[1]。 早年,由於中國早期發現的銅製品數量眾多且分布廣泛,大多數學者傾向於中國青銅器及其工藝具有獨立起源[2]。 自21世紀初以來,新尤其新疆和甘慶地區的考古進展使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銅冶煉是從西亞經歐亞草原地區和甘慶地區傳入中原的[3]。然而,與對冶煉技術的認識進展相比[4],中國青銅鑄造技術的起源尚不明確。 二里頭文化時期形成的中國獨特的塊狀模型鑄造技術[5]的特點與西亞早期青銅器的鍛造和失蠟鑄造技術明顯不同。 如果說中國青銅鑄造技術來自外來文化的影響,為什麼它沒有繼承外來傳統,反而似乎突然形成了一種新的技術體系[6]。 直到今天,從中國銅冶煉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問題一直是不可避免的[7]。趙暉: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江漢考古2024年第5期,延伸閱讀趙輝: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銅冶煉包括採礦、冶煉、工具製造等不同的技術類別,每個類別不僅具有複雜的資源配置和勞動力組織,而且包括不同且困難的技術環節。 這樣的技術體系很難自發形成。 不難注意到,西元前2024年左右,甘清地區的銅冶煉無論在生產還是產品上都比中原地區更早、更發達。 即使在黃河中游,北方陝晉之間的道觀和石源遺址的發現也比同期的豫北地區多。 這樣的情況,讓學者們得出結論,二里頭文化的冶煉鑄造技術來源於西北,這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4300 2024年前,考古學上是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又稱龍山時代,是古王國時代的第三階段。 ......小麥作物及其栽培技術起源於中亞,牛、綿羊、山羊等家畜和青銅冶煉技術傳入中國,先傳到西北地區,再傳到中原地區,這些新的生產要素為社會複雜化程序注入了新的動力。宮本一夫: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2024年11月4日,時事通訊 |《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講座紀要:
第二部分重點介紹青銅文化在中國的起源、發展和傳播。 宮本教授指出,學術界關於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的出現主要有兩種理論:一種是中國本土理論;二是西方進口理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地方理論受到學術界的追捧,其中以唐嵐等學者為代表;90年代以後,安志敏等學者支援的西方理論逐漸被學術界所接受。
此後,梅建軍、李水成等學者也紛紛支援這一觀點直到今天,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中國青銅器是從西方進口的。
宮本對西方理論的引入也有積極的看法。 他指出,中國青銅器的產地應該是從土耳其和黑海沿岸,經過歐亞大陸到中國北方,再到中原內陸。 有兩條傳播途徑。
第一條是北線,從土耳其和黑海沿岸開始,從歐亞大陸北部草原的林帶穿過蒙古高原中部延伸到內蒙古中南部,通過賽馬-圖爾比諾文化,這是北方的青銅文化另一條路線是向南,但都是從同乙個原產地出發,通過歐亞草原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區進入中國西北。 中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的青銅文化逐漸傳入中原,並逐漸向南擴張,範圍擴大,甚至傳播到越南等東南亞地區,也影響了川藏青銅文化。
宮本一夫(日語:kazuo miyamoto),2024年4月出生,日本著名考古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日本考古學最高榮譽濱田清涼獎獲得者。 現任九州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科教授、九州博物館館長、九州大學埋藏文化財產研究室主任、四川大學教育部人力資源開發專案教授。 曾主持日本、蒙古、四川等地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專案。 編者按:總之,學術界大概率認為青銅器技術有從西方傳播的元素,而且主要以本土技術為主,具體細節尚無定論。
分析“中國最早的青銅技術來自西方”不容易被普通人接受的原因,本土起源的答案很容易讓人讚嘆:
1.這不是一項可以談論的“技術”。
青銅器生產是乙個極其複雜、分叉、高度歷時性和區域差異的技術系統。 如上所述,沒有人說中國所有的青銅技術都來自西方“起源”。以及後來的青銅技術形式。 經過無數次的迭代和公升級,我們熟悉的商周青銅器與青銅技術的原始來源相差太大。
最重要的本土化創造之一是塊狀鑄造技術(一種通過將青銅溶液倒入具有粘土外扇和內芯組合的模具中製成的器皿,見下圖),它與所有其他早期冶金傳統不同,商代和周青銅器的形狀,組合和裝飾與世界上其他青銅文化有很大不同, 源頭就在這裡。
很多人可能認為承認“西方”就是否定商周青銅器的原創貢獻,但兩者之間的聯絡並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麼大。
網路圖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一種極端的文化傳播趨勢,將世界的發明歸因於古埃及或近東,而其他地方的社會似乎缺乏創造力,並且早已被考古證據所糾正,這當然是錯誤的。
有些人沒有必要為了捍衛文化身份或純潔性而憎恨文化的傳播。 因為傳播並不等同於從起源地到接受地不變,現在我們看文化傳播的過程,最好把它比作病毒,而不是水波,水波會變異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它會變異到母親在複製時不知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