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發表題為《亞洲的軟實力:一種新的權力和影響力形式?文章全文摘錄如下:
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trategic Studies)的兩位研究主任巴泰勒公尺·庫爾蒙(Barthélemy Courmon)和埃里克·莫特(Eric Motel)正在撰寫他們的新書《亞洲的軟實力:權力和影響力的新形式?在出版之際,他接受了採訪。
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問:軟實力的概念是什麼?新絲綢之路時代的亞洲軟實力如何體現?
Barthélemy Courmon 和 Eric Motela:自 1990 年以來,軟實力一直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 (Joseph Nye) 筆下概念理論反思的主題。 軟實力與硬實力相反,硬實力被定義為國家為實現其目標而採取行動的約束槓桿(軍事行動、脅迫、制裁、外交恐嚇等)。 這種想法的公眾假設是,當代世界比冷戰時期更加複雜,以軍事力量為基礎的力量平衡來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傳統方法似乎不足以解釋國家間關係和國際關係的動態。
軟實力對國家與其他國際行為體之間關係的複雜性進行了更細緻的分析。 軟實力被定義為乙個國家通過脅迫以外的一系列手段影響和塑造對其有利的國際關係的能力。 換句話說,軟實力是讓其他國家認同自己,而不是脅迫他們的能力。
在過去的30年裡,亞洲國家開始實施促進其經濟和文化特色的戰略,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通過採用西方概念並加入自己的解釋,亞洲的政策制定者通過“為我工作”約瑟夫·奈的結果,重新構建了軟實力及其手段和目的。 這一點在中國最為明顯,中國已將其經濟實力和“一帶一路”倡議(BRI)專案納入其軟實力工具,這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但其他亞洲國家也不甘落後,它們的影響力往往與經濟發展、發展模式或文化外交輸出有關。
問:軟實力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亞洲地區競爭的舞台?各國如何利用軟實力作為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跟的戰略?
答:在亞洲,“軟實力”是複數形式,這是因為該地區的大多數國家都在發展這一概念。 對於乙個亞洲國家來說,提出軟實力戰略意味著比鄰國更“耀眼”,體現出一種以大規模宣傳為目標的活力。
在流行音樂**和電視連續劇的推動下,南韓的流行文化為這個長期夾在中日之間的國家提供了被公認為亞洲主要強國的機會。 新加坡的例子也很能說明問題,因為這個城市國家充分利用其戰略位置,在以強有力的國家干預為特徵的社會經濟模式框架內成為重要的港口樞紐。
在更大的範圍內,亚细安國家正試圖複製新加坡模式,甚至旨在壟斷它。 就印度而言,它將其增長動力視為展示其身份的工具。 經濟模式維度也是亞洲爭奪影響力戰略的特徵,中國毫不掩飾其推動另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願望,這種模式將自由主義**或至少是大規模的商業交流與大量的國家干預和不同於西方的商業模式相結合。 這早就被推廣了。
問:東南亞能否成為印太地區軟實力的典範?
答:亚细安的文化、政治和地緣政治原則無疑是乙個典範,今天可以被視為印太地區(及其他地區)國家可以遵循的道路。 這些是協商一致、體制靈活性、文化多樣性管理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然而,亚细安所捍衛的模式還不足以讓人們複製或完全遵循亚细安的價值觀。 亚细安的社會經濟、地緣政治和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不足以強加任何一種模式。 另乙個原因是亚细安已經發展出一種間接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並不總是有意識的,更不用說計畫了。
東南亞輸出軟實力的能力薄弱,殘酷地提醒亚细安領導人,該地區正處於受影響國家(亚细安國家)和兩個重要影響國家(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不對稱關係之中。 中國和美國通過其聲望、與境外外國精英和民眾的聯絡,以及本國文化或政治模式的吸引力,有能力影響其他國家,取得有利於他們的戰略成果,並制定國際政治議程。 顯然,東南亞國家發展的軟實力要讓區外人士相信東南亞模式可以輸出和複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