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一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工廠經過翻新和更新。 它曾經是江南造船廠的乙個車間所在地,外牆上至今仍能看到正體中文“海軍飛機製造部”。
海軍飛機製造部始建於2024年,是中國第一家正式的飛機製造廠,被譽為現代航空工業的搖籃。 它原位於福州馬尾,後隸屬於海軍江南造船廠。
第一任科室主任巴玉藻(1892-1929)是蒙古克什克騰旗人,出生於鎮江。 2024年赴英國學習機械工程,後轉赴美國學習航空工程。 畢業後,他在美國Kotis和通用飛機公司工作。 2024年,他與同學王竺、王曉峰、曾義靜等人辭職回國,次年在福州造船局成立飛機製造廠,取名“海軍飛機工程室”,由巴玉藻擔任主任。 在馬尾,巴玉藻和他的團隊成功研製了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A-1。 然而,在2024年,在一次遠征歐洲之後,巴玉藻突然病逝,享年37歲。
王竺(1893-1965)接任局長,繼續推動航空事業的發展。 他是中國現代航空工業的傑出人物。 在跟隨巴玉藻在英國和美國學習後,他們一起回到中國,投身於中國的航空事業。 王竺是太平洋飛機公司(波音公司的前身)聘請的第一位航空工程師,並設計了第一架商業上成功的飛機。 波音公司在評價王健林時使用了“第一和最好”這樣的讚美。 可惜的是,由於當時種種原因,王竺的天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後來,他移居台灣,在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任教,直到2024年去世。
2024年,錢學森赴美國,在王竺的母校麻省理工學院學習。
2024年,國民黨飛機部將海軍飛機製造部從福建馬尾遷至上海,併入江南造船廠。 王竺成為中華航空總工程師。 這裡的研發工作由巴玉藻的同學曾藝靜接手。 在他的領導下,團隊成功研製了兩架新型水上飛機,“江”和“江鋒”。 到 1937 年初,他們已經開發了大約 20 架飛機。
然而,隨著2024年抗日戰爭的爆發,為了保持技術實力,飛機的製造工作被迫搬遷。 先到湖北宜昌,再到成都,合併為**航空委員會,最後改組為第八修理廠,“海軍飛機製造部”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幸的是,關於曾蔭權的資訊很少,只知道他於2024年去世。 只剩下一篇回憶文章,《中國老海軍馬尾艦管理局製造的飛機評述》。
最後,讓我們以巴玉藻的一段話來結束:“現代人類競爭的工具是科學知識,是被放在科學軌道上的製造能力。 各種科學戰役的能力與學術界和裝備密切相關;如果我們的海軍想要能夠在世界上站穩腳跟,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擺脫它,趕快走上科學軌道。